2025 年 3 月 18 日,一场主题为“家庭系统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多元视角下的教学策略”的讲座在武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208 室开展。本次讲座邀请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刘勤学教授主讲,心理中心何姣老师主持,《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课程组专、兼职教师30 余人参与。
讲座伊始,刘勤学教授先简要阐述了家庭系统对人心理的重要影响。随后,为了更好地进入讲座主题,刘教授用十个问题作为导引,开启了小组讨论的体验环节。在场老师们分成 4-5人的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老师们很快投入到深入交流之中,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小组体验结束后,刘教授请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体验感受,并做了总结。她指出,小组讨论的氛围往往会被一些人带动,在人与人的连接中,大家能够体会到愉悦,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比线上交流更能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正面影响。刘教授希望此次讲座不仅能让大家学习到教学策略,还能带给大家正向的体验和感受。

这些用于讨论的问题是刘教授基于“亲密关系三十六问”,考虑此次讲座的具体情况,进行筛选和修改得出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这一类问题适用于两种应用场景:一是完全陌生的群体,需要快速建立关联,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二是非常熟悉的群体,但日常是横祸中缺乏深入沟通,通过这些问题可以重新激活交流,增进彼此的理解和联系。在实际应用时,刘教授提醒大家要根据对象、环境、文化等因素进行适当修改,在课堂上,小组规模一般在3-5人之间,这样既利于交流的有效推进,也不会占用太多时间,让课堂显得过于松散。
随后进入理论讲解环节,刘勤学教授深入探讨了家庭系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以离异家庭的影响为例,详细介绍了认识家庭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的不同视角。其中,发展性缺失视角更偏重离异的负面影响,对影响程度的认识则从严重影响到有限影响不等。刘教授列举了结构功能论、经济剥夺论、冲突论、互动论等理论范式,并通过讲故事、播放影视片段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离异家庭可能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的不同方式。她还介绍了危机·弹性视角,这一视角强调离异带来的伤害大多能在成长过程中修复。积极事件具有缓冲作用,孩子会在更长的人生中逐渐疗愈自己,重新理解作为危机事件的离异对自己的影响。
刘勤学教授还着重介绍了如何从家庭系统的视角理解孩子的行为。她将家庭视为一个系统,从父母基本特征、关系因素、亲子依恋、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了溢出和补偿等典型模式,让大家更具体、深入地认识到作为一个系统的家庭环境如何影响孩子。刘教授指出,需要在对家庭的系统理解下,以环状思维理解孩子的行为:线性思维一般简单地认为 A 导致 B,而环状思维则强调在整个家庭系统中,孩子也会尝试用自己的行为重塑家庭的环境,这对理解孩子的“症状”至关重要。她还介绍了家庭环境对孩子造成伤害的几种模式,如替罪羊、跨代联盟等。

在讲座的后半部分,刘勤学教授聚焦于课堂设计。她强调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选取核心概念来组织课堂。刘教授分享了家庭结构的课程设计案例,到场老师们也积极提问并分享经验,探讨如何提升课堂体验,如何根据大学生课堂的特殊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最后,马鑫主任对讲座进行了总结。
讲座在大家的积极参与和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通过此次讲座,参与的老师们对家庭系统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掌握了更多元的教学策略。相信这些知识和经验将有助于老师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拍摄、撰稿:吴唯臻
审核:何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