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想尖叫、哀嚎、痛苦、求救啊。可是世界将我视作失败者,社会将无情地淘汰我。我终于将由心理上的懦弱,走向实际中不被需要的无用的人”。每个身患抑郁症的人都曾在内心的世界中痛苦挣扎。与抑郁症非常高的患病率相对比的是其非常低的就诊率,不重视、不正确的观点是造成这样现象的主要原因。为了帮助更多人了解抑郁症,5月14日晚18:30-20:30,在哔哩哔哩“珞珈心协”直播间中,武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马鑫老师为我们详细讲述了抑郁障碍的相关知识。
在讲座过程中,马鑫老师结合抑郁症的种种临床表现,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向我们讲解了抑郁症的症状、成因、治疗及陪伴的注意事项。
抑郁症实际上是一种心境障碍,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或情感性精神病。患者往往表现出以显著的心境低落为主的特征,并常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如兴趣丧失、无愉快感等。这种表现是全身心的,在情感、认知、躯体上都有体现。马老师带领直播间的大家进行了“抑郁评估小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同学们了解了抑郁症的诊断并不简单,需要表现出有9种抑郁症判断标准中的4项,并满足持续两周以上的时间,才可能判断为抑郁症,诊断必须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进行。
接下来,马老师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了抑郁症的成因:生理、社会和心理因素。无论是身体内生理活动中的“情绪分子”,还是社会中一些事情带来的刺激,又或者是先天的敏感人格都可能成为诱发抑郁症的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抑郁症是从抑郁情绪、抑郁状态逐步发展来的,若抑郁的情绪和状态能够逐渐消退,则并不会引发抑郁症。
不少同学因不了解而对抑郁症的治疗望而却步,马老师强调,抑郁症的治疗方式需要跟据抑郁症的轻重而改变,在不同药物治疗和不同心理干预配合下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真正治愈抑郁症,需要从临床上和功能上同时达到治愈的结果,即不仅要使症状在一段时间内稳定消失,还要让患者能够恢复社会功能并习得应对绩效。
在治疗抑郁症时,同样不可缺少的是身边人的陪伴。作为抑郁症患者的家人,应当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学着去理解他们的感受。在患者无助、无望、无能、无力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去陪伴他们,去感受他们的感受,去理解他们的理解,为他们提供情感和物质等支持。我们能做的,正是去理解和支持他们。
考虑到疫情防控的需要,本次讲座最终选择在线上进行,即使缺少了现场的气氛,直播间的热度也丝毫不减。面对抑郁障碍,我们不应忽视它、将它看作简单的情绪低落,而应多去了解这种病症。在一个人因为抑郁障碍而走向消逝之前,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撰稿:李镇圻
审核:朱晴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