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需要完成的事情,都感觉那么麻烦。有时该吃午饭了,我却开始想,我还得把食物拿出来,得放到盘子里,得切,得嚼,得咽”,这是一位抑郁症患者的自白。
11月29日,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会议指出,要把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在抑郁时怎样去寻求帮助,也为了让更多人知道怎样为抑郁者提供帮助,武汉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开展了“了解抑郁”的主题讲座。12月4日晚18:30,在B站“珞珈心协”直播间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白汉平教授为我们详细讲述了抑郁障碍的相关知识。
在这场讲座中,白教授结合国内外相关标准,向我们解释了抑郁障碍的病因、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我们常说的抑郁症其实是八种常见抑郁障碍中最常见的亚型。白教授将抑郁障碍的病因分为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结合研究数据,白教授指出抑郁障碍具有遗传性,并表现为家族聚集性。在心理和社会因素方面,不良经历;具有焦虑、强迫、冲动等人格特质的个体;不利的社会环境和躯体疾病等均是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我们需要关注到容易引发抑郁障碍的多方面因素,给予抑郁障碍患者更多的理解。
抑郁障碍在临床上表现为以情绪低落为核心的情绪、躯体和认知综合方面的消极反映。在抑郁发作的判断上,通常以相关症状持续两周为判断依据,且根据典型发作加上常见症状将其严重程度分成轻、中、重度,根据程度的不同采取对应的治疗措施。
抑郁障碍的特点通常表现为平均起病年龄早(20-30岁)、女性多于男性(2:1)、开始接受治疗时间晚(平均3年)、平均病程长(16周)等特点。而且由于早期未能给予重视,90%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的临床表现为中到重度抑郁。抑郁症的痊愈平均所需时间约为20周,而不治疗或者拖延治疗一般会持续6个月或更长。因此面对抑郁问题,应当及早重视,消除病耻感,并勇于寻求帮助,这不仅仅是患有抑郁障碍的患者需要记住的,更是社会中每一个人需要了解的。
抑郁障碍的治疗过程,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细致地评估,以确保治疗方法有效科学可行。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建立治疗联盟,从药物、心理、物理等方面与患者以及家属沟通协调,确保知情、配合。在治疗抑郁障碍这个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心理疾病时,相应地,也需要来自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从个人,到家属,再到学校、医院,乃至于全社会。
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本次讲座选择在线上进行,即使缺少了现场的互动气氛,直播间的热度也丝毫不减。面对抑郁障碍,我们不应忽视它、将它看作简单的情绪低落,而应多去增进对这种病症的科学认识,对大学生及高校单位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至关重要。
撰稿:李镇圻
审核:马鑫 朱晴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