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心理辅导员联席会
2015年3月18日上午九点,武汉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中心的老师与各院的心理辅导员共聚,召开了心理辅导员联席会。
会议伊始,聂晗颖老师为大家简单讲解平时工作中的问题,从日常的团辅活动、讲座及阳光使者培训工作,到本学期新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等等。
接下来,杨国荣老师通过让大家亲身感受来介绍一种新的团辅方式——巴林特小组。巴林特小组致力于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个例中医患关系的矛盾。杨老师请在场的各位辅导员围坐成内外两圈,内圈的一位辅导员作为呈报者讲述工作中遇到的案例,其他人就这个案例讨论。外圈的辅导员分为五个小组,分别观察内圈讨论过程中的困境、焦虑程度、情绪波动、互动环节以及呈现和回避的问题,讨论结束再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陈述。
此次心理辅导员联席会很有意义,将巴林特小组运用到今后的心理辅导工作中必定大有裨益。
巴林特小组助力医患和谐
吕方伟
“巴林特小组”是欧美医学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必修课程,由匈牙利精神分析师巴林特创立。小组由8至12名医生组成,他们共同讨论关于医患关系的难题。在小组成员的反馈和启发中,医生有机会逐步消除自己在处理医患关系中的盲点,并形成新的视角,更好地了解患病之“人”,有的放矢地处理好医患矛盾。这一培训形式也逐渐受到国内医务界的重视。
这种聚焦于医患关系的病例讨论,其意义在于:
首先,让当事医生有了倾诉内心郁闷的平台,把自己在处理医患关系中的一些难题和困惑诉说出来,有助于消除心理阴影、减轻心理压力;其二,对当事医生的倾诉,小组成员可以从不同角度或立场帮他(她)作具体的分析,给出合理化的建议,有助于拓宽思路,提高处理医患关系的技巧;其三,每次活动有一个主题,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把医患关系中的问题讲深讲透,在医患关系的结合点上找到合理的位置,有助于医患关系和谐;其四,“巴林特小组”的活动过程,其实是大家相互交流、学习、启发、提高的过程,可以相互取长补短,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
现代医疗服务工作,不仅需要医务人员有精湛的医术,还必须有良好的心态、沟通技巧和语言艺术。在医患关系不尽如人意的今天,“巴林特小组”这种聚焦于医患关系的自我教育、自我培训形式,有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