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心理自助  >  心理知识  >  正文

大学生保持心情愉快的有效方法

发布时间:2006-12-18 00:00    作者:    来源:     访问次数:

大学生保持心情愉快的有效方法

2006-12-18

    情绪对于人的健康十分重要。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才是一种高质量的生活状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烦恼多于快乐,并因此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这种状况令人担忧。
    一个人心情愉快的前提是找到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人活在世上最大的悲哀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得到什么。下面介绍几种使大学生保持心情愉快的有效方法。
    1.在教学中渗透爱的教育,教会学生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
    首先,要学会爱自己。著名教育家弗洛姆说过:“人自己的生命、幸福、成长、自由的确定同样根植于其爱的能力,也就是说根植于关心、尊重、责任和认识。如果—个人有能力产生爱,他也就爱他自己,如果他仅爱其他人,他就根本不能爱。”在爱别人之前先学会爱自己是十分重要的。北京市大学生选定每年的5月25曰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就是因为5.25的谐音是“我爱我”。这是大学生自我觉醒,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自爱而后爱人,自爱而后他爱。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只有爱自己、尊重自己、喜欢自己,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才能赢得他人的爱。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爱,就得把自己变得可爱(真诚、宽容、尊重、互助)。当一个人一味地付出,只会爱别人而得不到别人的爱时,心理就会不平衡,经常感觉有很大的缺憾。
    其次,要学会爱别人。爱别人即不排斥对方,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信任他人,学会欣赏对方,尊重对方的选择,尊重对方的个人隐私,尊重对方的发展。一个有爱的能力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一个人首先要爱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对父母要有一种自豪感,把父母看作最值得尊敬的人,不以地位、身份、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来衡量父母。在此基础上去爱同学、老师、同事、同乡。有的大学生放学后不愿意回宿舍,缺少与同学的友谊,结果变得孤独、不开心。一个人心中有了爱,有了宽容和理解,有了亲情、友情和爱情,当他不开心时,至少可以有人愿意倾听,和他一起分担痛苦和不幸,这样烦恼就大大减轻了。
    第三,要有一个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搞好学习。因此,大学生要想快乐,首先应该喜欢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有目标、有追求。在每天的勤奋努力之后看到自己的成绩与收获,生活就会变得充实而快乐。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一个一流的家庭主妇比一个二流的科学家更能做到自我实现。”只要你有明确的目标,并不断地坚持,克服困难,就会有所收获,并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就不会为生活中的小事而烦恼。将来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通过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个人和家庭创造幸福。
    2.通过不同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大学生在抗挫折、磨难方面普遍存在着缺陷。应该根据大学生成长的需要,采取不同形式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首先,要教育大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与失败都是财富。其次,要接纳大学生倾诉、宣泄挫折,帮助他们消除压抑,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第三,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挫折。例如对于交友、恋爱的挫折,对于考试失利,对于考研究生落榜,对就业的悲观失望等要坦然应对,不要因遇到一时的挫折而否定自己的能力。第四,要创设情境,让他们感受挫折,领略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通过转移、升华、补偿等心理作用,帮助大学生理智地走出挫折的阴影,从而锻炼和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生命的意义在于从苦难中去找寻。身处逆境时更要试着寻找一线光明。任何人的生命历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人活着要随时准备迎接挑战,承受苦难。前面提到的由于适应、学习、交往、恋爱、择业等方面带来的心理困扰,都是大学生在成长、成材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考验。因此要抱着一种坦然的心态去接受,去主动迎接挑战。而不要在问题出现时。悲观地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世界上最可怜之人、最不幸之人。
    应试教育的结果导致生命的意义就是要超过他人,“打败”他人,结果造成许多心理问题。有的同学的目标就是争当全班第一,全校第一,全省第一……认为只有这样才算成功,一旦遇到挫折(当不了第一了),心理就承受不了,自杀或伤害他人。有不少人成年之后所做的许多事也是为给别人看的,比如买房子、汽车不是自己真正的需要,而是为了脸上有光彩,是为了与他人攀比,超过他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样的人一生都会活得很累,心理压力大,从而经常不开心、不快乐。
    3.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人际关系教育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消除抑郁、焦虑、孤独等消极情绪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大学生看不惯许多现象但又无力改变,于是有的大学生走向自我封闭的孤独境地。这种不良的人格因素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交往。实际上,大学生年龄相近,志趣相仿,朝夕相处,容易达到心理上的相容与和谐,这对于克服心理障碍,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是极为有利的。因此,大学生首先要改变社交观念,不要把必要的交往看作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习,而应看作是扩展事业,增强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其次,要扩大交往范围,只要是对学业、思想有所启发,都要乐于去接触,形成立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第三,要多渠道交往,利用业缘关系、地缘关系、趣缘关系以及郊游、联欢、寒暑假、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加交往实践;第四,要注意交往对象的选择,注意多与良师、益友、学者、专家、事业有成的人交往。并在人际交住中学会换位思考,忍让克制,宽容待人。
    4.通过改善认知,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一些大学生物质生活条件优越,衣食无忧,但并不经常能够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因为幸福感与人的经济收入、物质生活条件及学习成绩并没有直接相关。心理学研究认为,幸福感是自己创造的,它来源于人的主观内部,而不是外界所赐予的。主观幸福感高的人,会在任何情况下都对生活感到满意,都会感到生活有目标、有意义,都会感到自己有能力战胜压力,都会悦纳自己的一切。而对于主观幸福感低的人来说,他们的情感、心理和社会适应状态很差,很容易产生挫败感、空虚感和学习无助感。因此,通过改变认知,引导大学生珍惜幸福生活,提高大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是改善情绪的有效途径之一。
    5.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遂渐培养起来的。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把自己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培养协作意识,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吸收大学生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和工作,如负责组织学生心理健康协会,邀请有关专家来学校搞讲座,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使大学生在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情绪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窗口,关注大学生的情绪变化,帮助他们经常保持愉快情绪,克服不良情绪,将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活质量,这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也将十分有利。(傅彩云)
    文章来源:《心理世界》2006.no.9
    工学分馆社科期刊阅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