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丁克”方式:几多潇洒 几许无奈
2007-05-15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丁克家庭”在中国的都市白领中悄然兴起,这种自愿不要孩子的生活方式曾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少争论。然而,如今一种孩子暂时“缺席”、夫妻重回二人世界的“亚丁克”生活方式又开始悄然成风。这些看似时尚洒脱的“亚丁克”们,其实个中的酸甜苦辣却是一言难尽。
青年“亚丁克”:抓住机遇却倍感矛盾
29岁的林嘉云从小在湖南农村老家长大,因为父母工作忙,她和姐姐都是从一岁断奶开始就被送回老家,交给爷爷奶奶抚养。到五岁临近入学时才回到城里父母身边。而现在,初为人母的她也做了同样的选择,把刚刚两岁的孩子送到父母所在的城市,自己和丈夫专心学习和工作,为下半年的司法考试做准备。
林嘉云说:“原来照顾宝宝的生活起居,总让做父母的忙得焦头烂额,心烦气躁,没法专心干自己的工作,几次深造升职的机会都错过了,孩子稍大一点送到老人那里,我终于可以静下心充充电,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而老人晚年生活比较孤独单调,孩子在他们身边热闹热闹,他们累一点却十分乐意。”
贵阳的丁莉莉也是“亚丁克”一族,她告诉记者,儿子虽然才三岁多,却早就是飞机和火车的常客,每年都要在贵阳和兰州老家往返好几次。究其原因,丁莉莉说,丈夫从事销售工作常年出差,自己所在的单位也从三年前孩子刚刚出生时就开始推行严格的业务考核。
丁莉莉说:“我们两口子想自己带孩子是难上加难,比如说孩子半岁开始免疫力降低,感冒发烧的频率特别高,一烧起来三更半夜去医院,一折腾就是一整夜,本来第二天计划得好好的拜访客户或是开重要会议,常常因此泡汤或是大打折扣。下狠心把孩子送回老家吧,一看到宝宝的照片或是在街上看到年龄相仿的孩子,那种思念又格外难熬,没做过母亲的人根本体会不到。没办法,只好接回来疼一段时间,忙起来又送走,如此反复循环。”
中年“亚丁克”: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
每年到了年末,在澳大利亚留学的儿子一回来休假,53岁的许浩庭就比过春节还高兴,因为每年只有这短暂的一个多月时间,一家三口能快乐地团圆在一起。眼看着儿子长成了一米八的小帅哥,锻炼出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老许是打心眼里骄傲自豪。他告诉记者:“因为我们工作忙,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一直上的是寄宿制学校,省心是省心了,可是现在回头一看,我们多遗憾啊,少了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没有分享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现在孩子除了定期打电话让我们汇去生活费,没有太多的共同话题。”
老许的儿子、21岁的许铮开玩笑说自己像外交家一样,一回国忙着和同学聚会、看望老师、购物,难得和父母在家凑齐了吃顿饭。他挠挠头说:“说真的,我和同学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时尚资讯啊,感情问题啊,可一看到我老爸,就感觉他还是单位那个领导形象,挺严肃,一招呼我坐下就感觉像老革命找部下谈心一样,打小我就住校,周末回来他也常常在外应酬,所以到现在他也不怎么了解我。”
在中年“亚丁克”中,像老许父子的情形并非个例,用“最熟悉的陌生人”这首流行歌曲的歌名来形容类似的关系并不为过。老许感叹,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只有一次,错过了时针不会再回拨。尽管对孩子身上哪一处有胎记,什么时候开口第一次叫爸爸妈妈还历历在目,但现在孩子换了几个女朋友、在国外留学喜欢看什么电视、有什么收获、遇到什么挫折、将来回国有何打算……这些问题孩子都愿意和同学朋友交流,就算问起回答父母的也只有简单的只言片语。
孩子“缺席”有利有弊
今年五一,为了错开黄金周出行的高峰,林嘉云特意提前请假与同事换班,回老家探望孩子,见到孩子的喜悦没持续多久,林嘉云就发现孩子被老人惯出了不少毛病。比如说自己带孩子的时候,从来不会答应孩子吃饭时喝饮料的“非分”要求。但在老人家里,孩子就像家里最有地位的小皇帝。一说不让吃饭喝饮料,孩子的眼泪刚在眼眶里打转,这边姥姥、姥爷的心就软了:“算了算了,让孩子喝吧,小时候家里没这条件,想喝都喝不上呢,现在有条件了,就让孩子高高兴兴喝吧。”
一得到老人支持,孩子立即理直气壮起来:“你是姥姥的孩子,你得听姥姥的,姥姥说我可以喝饮料我就可以喝!”一句话噎得林嘉云说不出话来。
在成都一所小学当班主任的何芸燕也有类似体会,自己带孩子的时候,孩子一回家就按照要求认真写作业、复习功课。可是一托给爷爷奶奶,孩子就特别“狡猾”,知道爷爷奶奶心疼自己,一回家就往沙发上一躺,让奶奶拿零食放动画片的影碟,舒舒服服享受一个多小时,才磨磨蹭蹭开始做作业。
四川省社科院教授胡光伟说:“孩子托付在老人身边长大,生活往往是照顾得无微不至,但因为隔代亲的缘故容易被溺爱,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娇惯性格和不良习惯形成后,即使送回到父母身边,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矫正过来。而且童年的关键时期,如果父母和孩子不经常交流导致感情疏远,比较难弥补。”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教授郭兰婷建议,父母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及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是把孩子送给老人照顾或是全寄宿的学校,也不能图省事疏于关心。应该多打电话问候,尽可能多抽时间看望和多做沟通,关注孩子的成长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