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孩子发展中的角色
2014-03-05
研究父职的心理学家麦可‧兰波(Micheal L. Lamb),曾是美国国家儿童发展与人类健康研究中心,NICHD,社会及情感发展研究的负责人,目前任职剑桥大学心理系。他提出父职角色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角色:
零到五岁幼年期,父亲是不可或缺的第三者:孩子从依赖母亲到开始往外探索,心理上需要离开母亲而追求独立个体感时,父亲成为他「安全的第三者」,让他可以没有罪恶感地离开。
六到十二岁学龄期,父亲是具权威象征的角色典范。这阶段的孩子正是学龄期,开始学习从他律转自律。而父亲则应该善用自己的权威感,来为家庭建立规范,并且以身作则来发挥影响力,孩子也可以在自我的内在建立道德心。这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时,为什么妈妈管不了小孩时,会说:「等你爸爸回来,你就知道。」
十三到十八岁的青春期,父亲成了儿子的竞争对手,女儿的第一次异性关系。女儿喜欢跟父亲亲近,儿子则是较接近母亲。然而,这阶段的男孩,需要父亲在身边成为性别认同的楷模,却又忍不住在认同之后进而竞争,发展出如同父亲的男子气概。而女儿则是在与父亲的互动中,形成往后与异性相处的模式。
十九岁以后,父亲在子女生命中扮演的是精神导师。子女成年以后,不论是职业选择或生涯规画,父亲都愿意给予建议,并且加以鼓励,在亚洲社会甚至还会在资金或社会关系上给予进一步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