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心理自助  >  心理知识  >  正文

幸福背后的科学

发布时间:2014-03-11 00:00    作者:    来源:     访问次数:

幸福背后的科学

2014-03-11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 吉尔伯特 Daniel Gilbert,因2006年出版的畅销书《撞上快乐》Stumbling On Happiness而广为人知。他的著作揭示在想象自己有多幸福或不幸时我们都会犯一些系统性错误。吉尔伯特教授最近接受了《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高级编辑加德纳· 莫尔斯的采访畅谈了幸福研究领域的概况及其最新进展。以下是访谈摘录。
    幸福研究在过去二十年间成了热门话题。原因何在?
    “人类幸福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问题之一但直到最近我们才意识到可以用寻找答案的最新方法——科学方法——来回答。就在几十年前幸福问题还主要是哲学家和诗人讨论的话题。心理学家对情感问题一直很感兴趣过去二十年间情感研究更是呈爆发性增长而心理学家研究得最深入的情感之一就是幸福。最近经济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也加入了这一“盛事”。所有这些学科关注的重点各不相同但又相互交叉心理学家想了解人们感觉如何经济学家想知道人们重视什么而神经科学家则想探究人们的大脑如何对奖赏做出回应。三个独立学科关注同一话题这个话题自然就被纳入了“科学版图”。有关幸福的论文在顶级学术杂志《科学》Science上发表研究幸福的人获得了诺贝尔奖而世界各国政府争先恐后制定衡量与提升公民幸福感的方法。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主观的东西如何衡量衡量主观体验比你想象的要容易得多。这就像眼科医生给你配眼镜。她在你眼前放一块镜片让你说出自己的感觉然后再换一块镜片接着再换一块。她把你的描述作为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然后设计一对能让你完全看清楚的镜片——这一切都是以你所描述的主观体验为基础。人们的实时描述与其体验相当接近有了这些描述我们就可以透过他们的眼睛看世界。人们或许无法告诉你昨天他们有多幸福或明天他们将会有多幸福但他们可以告知自己当下的感受。“你好吗”或许是世界上问得最频繁的问题没人会被这个问题难倒。衡量幸福有许多方法。我们可以问人们“你此刻有多幸福”并让他们在某个数值范围内评分。我们也可以用磁共振成像术MRI来测量脑部血流或用肌电图检查来测量脸部“笑肌”的活动。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测量方法具有高度相关性。宁肯采用复杂、昂贵的方法而不用简单、经济的方法是联邦政府才会干的傻事。但评分本身不也是主观的吗你的五分可能是我的六分。
    设想一家药店出售一捆刻度不太准确的廉价体温计。体温正常的人测得的体温可能不是98.6度华氏两个体温相同的人也可能得到不同的读数。这些不准确的读数可能导致人们寻求不必要的治疗或错失其需要的治疗。因此读数不准的体温计有时是个问题但并不总是问题。
    比如我带100个人到实验室让其中一半的人接触流感病毒一周后用那些读数不准的体温计去测他们的体温接触流感病毒的人的平均体温几乎肯定比其他人的平均体温高。有些体温计读数偏低有些偏高但只要我测量足够多的人误差会相互抵消。即使用不准确的测量工具我们也可以对巨大的人群进行比较。数值评分就像读数不准的体温计一样虽然它不适合某些类型的评估比如要准确说出约翰在2010年7月3日上午10点42分时有多幸福但它完全适合大多数心理学家所做的那类评估。
    这些幸福研究者发现了什么许多研究证实了我们以往的印象。例如一般来说有爱情的人比没爱情的人幸福健康者比病人幸福参加教会活动的人比不参加的人幸福有钱人比穷人幸福等等。除了这些也有一些意外发现。例如尽管所有这些因素都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但其中任何一种都无足轻重这很令人诧异。没错一座新房子或一个新配偶会让你更幸福但幸福的程度仅此而已持续时间也不长。实际情况是人们并不能很好地预测什么东西能使他们幸福那种幸福又能持续多久。他们会高估好事带来的幸福感同样他们也会低估坏事带来的不幸感。
    在实地调查和实验室研究中我们发现选举、求爱、晋升、考试等各种活动的成功或失败对幸福感的影响都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最近一项研究表明极少有事情会在发生三个月后还影响我们的情绪。当好事到来我们欢庆一番接着就冷静下来当坏事降临我们哭泣哀嚎一会儿随后又恢复平静继续生活。为什么这些事件对幸福的影响会如此短暂一个原因是人们善于制造幸福——在黑暗中找到希望。因此在遭受了几乎任何创伤或悲剧之后他们都没有原来预想的那么悲伤。随便拿起一张报纸你会发现一大堆这类事例。还记得吉姆· 赖特Jim Wright吗?这位众议院议长因为一次可疑的图书交易而不光彩地辞职。几年后他告诉《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他几乎在“身体、经济、情感、精神等各个方面都比过去好多了”。还有莫里斯· 比卡姆Moreese Bickham他在路易斯安那州立监狱关了37年放出来后他说“我没有一分钟的悔恨。这是一份光荣的体验。”这些人仿佛就生活在最好的世界里。说起来还有披头士乐队原先的鼓手皮特· 贝斯特Pete Best他在1962年乐队走红之前被林戈· 斯塔尔Ringo Starr取代。如今他是一名与不同乐队和歌手合作的独立鼓手错失了成为20世纪最著名乐队一员的机会看他是怎么说的“我现在要比跟披头士在一起更快乐。”幸福研究最可靠的发现之一是我们不必每次鞋带一断就跑着去看心理医生。我们有惊人的积极处世能力。大多数人都比自己想象中更坚强。那他们不是自欺欺人吗真正的幸福难道不比人为制造的幸福更好吗?
    我们使用术语应该谨慎。尼龙是真的只是它不是天然的。人为制造的幸福也完全是真实的,只不过不是自然产生的而已。人为制造的幸福是我们在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所刻意制造的而自然的幸福则是我们在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之后的体验。它们有不同的起源但最终感受未必有差别不见得一种就比另一种更好。当然大多数人不这么看问题他们会觉得人为制造的幸福不如自然的幸福“好”——刻意制造幸福感的人不过是自欺欺人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可是我没看到任何证据证明这种说法有道理。如果你失明了或遭受了巨大的财务损失你会发现自己将迎来全新的生活而这一新生活的许多方面还是不错的。实际上你肯定能发现有些事甚至比原来还要好。你并没有骗自己也不是在幻想。你是在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不进入那种新生活你不可能知道。你在寻找让自己的新生活更美好的事物你发现了它们这让你感到快乐。作为一名科学家最让我吃惊的是我们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多么擅长发现这些美妙的事物。我们永远不会说“哦当然如果我失去了财富或妻子离开了我我会找到一种跟现在一样幸福的方法。”我们永远不会这么说但事实就是这样。“我们有惊人的积极处世能力。大多数人都比自己想象中更坚强。”
    幸福就一定是件好事吗看看所有那些不幸的创造型天才——贝多芬、梵高、海明威。
    某种程度的不幸福是不是更能激发出优秀的表现没这回事人人都能想起某个生活不幸却很有创造力的历史人物但那并不意味着不幸就会提升创造力。当然有人每天抽两包烟还活到90岁这并不说明抽烟对你有好处。用事例证明观点和用科学证明观点的区别在于在科学中你不能只挑选那些最合你口味的事例。你必须查看所有的事例或至少取到足够的样本看看有创造力的人是不幸的居多还是幸福的居多没创造力的人是不幸的居多还是幸福的居多。假如不幸提升了创造力你会看到不幸者当中有创造力的人的比例比幸福者当中有创造力的人的比例更高。但你没有看到这种情况出现。其实总体而言幸福的人更有创造力和生产力。但有没有这样的人他的不幸正是创造力的源泉呢当然有。不过那是例外而不是普遍规律。
    许多经理人会说心满意足的人不是最有生产力的员工因此最好让人们对工作感到少许的不舒服或少许的焦虑。靠数据说话而不是凭直觉判断的经理人不会这么说。我没看到过有数据显示焦虑、恐惧的员工更有创造力或生产力。记住心满意足并不意味着坐在那儿看着墙壁发呆。那是人们无聊时才干的事而人们讨厌无聊。我们知道人在面对适度挑战时最幸福。所谓适度挑战意味着达到目标有点困难但并非不可能。挑战和威胁不是一回事。人们面对挑战时精神百倍受到威胁时却垂头丧气。当然你也可从威胁中得到想要的结果。比如你对一位员工说“如果礼拜五之前不把这个给我你就别来上班了。”礼拜五之前你很可能会得到想要的东西。但同时你也多了一位这样的员工时时设法跟你作对对公司毫无忠诚感做事能交差就行绝不多干一分。换种口气对你的员工说会有效得多“我想大多数人礼拜五之前都完不成这件事。但我完全相信你可以做到。而且这件事对整个团队至关重要。”心理学家研究“奖赏和惩罚”已经整整一个世纪结论非常明确奖赏的效果更好。
    因此挑战使人幸福。幸福的来源还有哪些如果我必须用一个词来概括所有关于幸福原因的科学文献这个词就是“社交”social。我们人类是地球上最具有社会性的物种。蚂蚁也不能和我们相比。如果我想预测你的幸福程度而我只能了解你的一个侧面那我不想知道你的性别、宗教、健康状况或收入我只想知道你的社交网络——你的朋友、家庭以及你与他们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除了拥有广泛的社交关系还有什么能让我们时常感到幸福?
    心理学家埃德· 迪纳Ed Diener有一项我非常喜欢的研究成果。他的研究显示你的正面体验的频率要比其强度更能预示你的幸福程度。当我们想象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情时总会想到那些感觉强烈的事件——与某影星约会赢得普利策奖买一艘游艇诸如此类。但是迪纳和他的同事证明你的体验有多么美妙不如你有多少美妙体验更重要。每天都有十几件小小开心事的人很可能比只遇到一件大喜事的人更幸福。穿一双舒服的鞋给妻子一个大大的吻偷吃一份炸薯条听起来都是小事情也的确是小事情但是作用却非同小可。我想这倒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很难预测自己的情感状态。我们以为一两件大事会有深刻的影响。但看起来幸福是数百件小事的总和。获得幸福的方法跟减肥差不多。想减肥的人总盼望有个灵丹妙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压根儿不可能。我们知道人们是怎么减肥的少吃一点多运动一点。他们不需要少吃很多或多运动很多只需要持之以恒。时间长了累积效果就出来了。幸福也是这么回事。要提升幸福感你只需做一些显而易见的小事就是得花点时间。但你必须每天都做耐心等待结果。
    能够提高幸福感的小事有哪些呢?
    就像要减肥人们都知道必须“少吃一点多运动一点”一样要想幸福也只需做一些稀松平常的小事——冥想、锻炼、充足的睡眠——并帮助他人。你能做的最利己的事情之一就是帮助他人。去无家可归者庇护所当义工吧。不管能不能帮上那些无家可归者你肯定能帮助你自己。培育你的社交关系。每周两次写下让你感恩的三件事把原因告诉别人。我知道这听上去像你祖母的说教但告诉你你的祖母是个聪明人。幸福的秘诀跟减肥的秘诀一样就是没有秘诀如果没有秘诀那还有什么可研究的呢问题是研究不完的。几十年来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一直在问“哪些人幸福有钱人穷人年轻人老人”我们所能做的无非是把人分成不同组别对他们做一两次调查想办法确定某个组别的人平均来看是否要比其他组别的人更幸福。我们过去用的工具很粗糙。但现在成千上百万的人口袋里装着“小电脑”——智能手机——这让我们可以从巨量人群中搜集实时数据看他们某时某刻在做什么感觉如何。这在以前是绝不可能的。我的合作者之一马修· 基林斯沃思开发了一个叫做“追踪你的幸福”Track Your Happiness的体验抽样软件。他用iPhone对15,000多人进行追踪一天数次调查他们的活动和情感状态。他们在家吗在公交车上在看电视在祈祷感觉如何在想什么有了这项技术马修开始对我们问了几十年的问题有了更好的问询方式。他不用再问谁幸福而是可以问他们何时感到幸福。他也用不着问别人“你什么时候觉得幸福”来得到问题的答案因为坦白地说人们并不知道。他是通过一连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追踪人们所做的事情以及在做这些事情时的感觉而得到答案的。我认为这类技术将对我们理解日常情感和人类幸福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幸福研究的新前沿是什么我们需要更加明确自己衡量的是什么。许多科学家说他们在研究幸福但你一看他们衡量的东西就发现他们其实在研究抑郁或生活满意度。当然这些事和幸福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研究显示与没孩子的人相比有孩子的人日常烦恼更多。但有孩子的人可能会有一种完满感这是没孩子的人所感受不到的。说有孩子的人更幸福或没孩子的人更幸福都没有什么道理。每个组的人都会在某些方面比另一组人更幸福在其他方面则不如其他组的人幸福。我们不能再用这么粗的画笔去描绘我们的幸福肖像。这些研究最终会让我们变得更幸福吗?
    我们正在学习怎样最大程度地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并将继续学习下去。毫无疑问这些研究已经帮助并将继续帮助我们提升幸福感。但还有一个大问题我们想得到怎样的幸福比如我们是要各个时刻的平均幸福程度尽可能高呢还是要幸福时刻尽可能多呢两者是不一样的。我们是想要没有疼痛和心脏病的生活呢还是说那些体验也自有其价值科学很快就可以告诉我们该如何过我们想要的生活但它永远不会告诉我们该过怎样的生活。这要由我们自己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