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咨询室里会发生什么
2014-03-12
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当遇到心理问题困扰时,更多的人选择走进心理咨询室,向咨询师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心理咨询依然是个“新生事物”,有些陌生。那间小小的心理咨询室里到底会发生些什么?第一次见面,咨询师是怎样和来访者开始工作的?相信每个人在来访之前,心里都会这样嘀咕,甚至有些忐忑。为了给第一次走进心理咨询室的朋友答疑解惑,本文用一个虚构的例子勾画出一次首诊来访的典型过程,希望能对即将开始咨询、或者正在犹豫中的朋友有所帮助。
小栋是个18岁的小伙子,刚上大学没多久。刚入学的时候,由于不太适应突然变化的环境,曾经有些焦虑紧张。后来适应了大学的生活以后,又有些放纵自己,没了学习的劲头儿,结果期末考试遭遇滑铁卢,好像吃了一记当头棒喝。从那以后,小栋又开始感到焦虑,觉得丢人,担心别人会看不起自己,对今后的大学生活好像也没了信心。随着时间的推移,糟糕的心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睡眠不好、有时半夜醒来就再也睡不着;白天老觉得没精打采,头晕晕沉沉的,脑子好像变慢了、什么东西都记不住;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以前还爱和同学打打篮球,现在也不想去了;更要命的是沮丧的感觉甚至说不清缘由,但就是挥之不去。
母亲得知小栋的情况后也很着急,带孩子去了某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门诊。门诊大夫经过问诊后实施心理测验,结果显示小栋有较严重的抑郁症状。大夫给小栋开了相应的药物,同时也告诉母子俩,药物能缓解不适症状、让孩子不那么痛苦了,但从长远看,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学会在困境中调节自己的情绪,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保证学习和生活质量,而这些仅靠药物是不够的,建议到咨询室接受心理咨询的帮助。妈妈对心理咨询一知半解,只要为了孩子好,倒也愿意试试。可是小栋自己犯起了嘀咕:来看一次门诊就已经有很大心理压力了,现在还要到咨询室去“接受治疗”,岂不是承认自己有“精神病”了吗?这传出去让人知道可怎么得了,大家会用看精神病人的眼光看自己。大夫听完小栋的担心,耐心解释说:心理问题不等同于精神病,心理咨询也不等同于精神科的治疗,对于“被精神病”的恐惧是一种误解甚至偏见。用比喻来说,心理咨询既是感冒吃药,也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就是一种很正常的治疗调整而已,接受咨询帮助的人恰恰是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负责任,而绝不应该被贬低甚至排斥。而且心理咨询行业有相应的保密准则,咨询师会保护来访者的个人隐私,不用担心来访本身或交谈的内容被传出去尽人皆知。听了大夫的解释,小栋稍微安心一点,尽管还有一肚子的疑问,但看看诊室门口还在排大队等候的患者,知道门诊的时间很紧张,大夫也只能说这么多了。
谢过大夫离开门诊,妈妈带小栋来到了心理咨询室。一进门,先是一间接待室,挺宽敞的屋子里布置简洁,墙上装饰着一些有关心理知识的宣传栏,还有几张大幅的人物照片,除了一两个听说过名字,大部分小栋都不认识,看了看说明,原来都是心理咨询领域的大师级人物。屋子靠里一些的角落里有一排沙发,零散坐着几个早来的人,看上去好像在等孩子咨询结束的家长,大家都挺安静的。
看见小栋母子进来,咨询室的助理老师主动迎上前来接待。简要问明来意后,助理老师又不厌其烦地再次确认小栋是否自己意愿来接受咨询的。因为和被动接受用药不同,心理咨询是个需要来访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所以主观上有求助动机、不是被按着牛头喝水至关重要。得到小栋肯定的回答后,助理老师接下来出示了一份咨询师的名录,请小栋自己挑选一位愿意与之一起工作的咨询师。小栋接过名录,看到上面有每位咨询师的简要介绍,包括专业培训背景、擅长领域、工作方式的特点等等,绝大多数还配有咨询师本人的照片。可小栋对说明里提到的很多内容,什么精神分析、人本主义之类的一无所知,一时觉得无从挑选,挠起头来。看着小栋为难的样子,助理老师知道这种情况太常见了,于是告诉小栋别着急,咨询师们都接受过严格的培训,完全可以信任他们的专业技能,虽然依经验不同收费水平有所差异、或者工作风格稍有不同,但都可以很好地帮助来访者。如果实在不知如何选择,不妨就在可以接受的资费区间里,挑一位直觉上最愿意接受的咨询师来谈。小栋接受了建议,又仔细考虑了一下,最终挑了一位年轻的男性咨询师,因为他看上去有点像一个平时能跟自己聊得来的表哥,觉得也许可以更好接近一些。不巧的是这位咨询师正在跟另一位来访者交谈中,还要过一会儿才结束。跟助理老师商量了一下,母子俩决定约下午两点的时段,这样正好可以先去吃个午饭再来。咨询师、咨询时间都定下来了,助理老师先收取了一个小时的预付费用,又拿出一张来访者登记表请小栋填写,除了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和来访原因以外,还有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社会交往等栏目。小栋被告知为了帮助咨询师更好地了解自己,一定要如实填写各项信息,并且尽可能详细,尽量不要留空白栏。
下午,小栋和妈妈提前10分钟回到咨询室,喝口水等了一会儿。2点整的时候,咨询师准时从里屋走了出来,向母子俩打招呼问好,并作简短的自我介绍。咨询师随和的笑容让小栋紧张的心情放松了不少,本以为咨询师会是电视节目里那样西装革履、不苟言笑的样子,跟面前这个一身便装、轻松和蔼的形象完全不同。其实跟大多数人一样,小栋有所不知的是,心理咨询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无论一板一眼还是轻松随意,都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配合咨询师所遵循的工作理念罢了。
征求了小栋的意见,咨询师先邀请妈妈和小栋一起进来咨询室,向两人同时询问来访的原因和目标。小栋似乎还有些犹豫该怎么说,倒是妈妈很干脆地把情况和自己的担心说了一遍。每到一些关键的地方,咨询师都会注意一下小栋的反应,鼓励孩子做一些澄清和补充,以便从不同的视角尽量还原事情的全貌,同时也藉此对母子间的互动模式做出一个初步判断。关于对咨询抱有什么样的期待的问题,妈妈也是心直口快,说就盼望孩子能回到以前那样,能好好学习、能快快乐乐的。而小栋自己则有些犹豫,好像跟妈妈说的差不多,但又觉得差了点什么,一时却说不出来。咨询师见小栋有些为难,便为他解释说,每个来访者都面临某种心理困扰,到底往何处去、想达到一个怎样的状态,有时确实一下子说不出来,暂时理不清目标是很常见的,不用着急,如果愿意,咨访双方也可以先把探讨咨询目标作为开始工作的第一步。
随着交谈的深入,看得出小栋有更多的话想说,但似乎有些顾忌母亲在旁边,于是咨询师主动建议跟孩子单独聊聊,让母亲在外面稍加等待。屋子里只剩下两个人以后,小栋更加放松下来,开始慢慢把心门打开,将一段时间以来的遭遇、困扰、情绪变化等等详细说了出来,动情之处,不禁流下了眼泪。咨询师知道这个时候自己暂时不需要多说什么,所以大部分时间是认真地倾听,偶尔对没听懂的地方做些提问澄清。最主要的,咨询师希望能让小栋感觉到,打开心门的此时此地,他是安全的、是完全被理解和接纳的。此时咨询师不会做一个高高在上的评判者或者说教者,而是做一个不高也不低的伙伴,陪伴在一旁。在这种氛围下,小栋更加相信自己可以信赖咨询师,也更愿意跟咨询师分享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
在小栋的讲述暂时告一段落后,咨询师简明扼要地重复了一遍听到的内容,向小栋确认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并且特意对其中流露出来的一些积极信息给予阐明和鼓励。小栋经过一番倾诉,又听了咨询师的反馈,觉得自己真的受到了重视、得到了理解和共鸣,虽然没有得到什么建议和开导,却也觉得心里舒畅了许多。看小栋已经完全从最初的紧张、迷茫、以及后来的情绪起伏中走了出来,恢复平静,咨询师稍微变换了一下话题的方向,转而询问一些必须了解的相关信息,包括现在的家庭构成情况、早年的成长经历和记忆、社会人际交往情况、对自己对他人的看法描述等等。这些问题看似与小栋面临的困扰没有直接关系,但实际影响到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全面了解,对咨询师做出专业的分析判断、制定下一步的工作方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这一系列交谈,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眼看时间所剩不多,咨询师果断将话题引向收尾:对小栋的信任表示感谢,同时传递了自己的信心,相信经过两个人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克服困难、改善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并且建议约时间下次继续谈,内容可以集中在讨论咨询目标等方面。小栋听了更觉得有了方向,心里更踏实了,难得地露出了笑容。看差不多了,咨询师又把妈妈也叫到一起,简要介绍了跟孩子交谈的经过,目的在于让家人也对情况有所了解,更好地建立广泛的工作联盟。然后还说明心理咨询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依问题具体情况、咨询目标的不同,所需要的时间也不一样,建议下次随着交谈的深入再做出进一步的判断。妈妈听了咨询师的介绍,又看到孩子的精神面貌跟刚进门时相比的确好了不少,心里的石头也稍微落了地,连声说只要能为孩子好,一定听从咨询师的安排,并且跟助理老师协商确定了下次来访的时间。助理老师收取了下次咨询的预付费用,又向母子详细补充说明了需要注意的事项:一定要按照约定的时间准时来访,如果迟到原则上不能顺延交谈时间。如果有事不能按时来,需要提前至少一天打电话联系取消或改期,否则的话即使缺席也要扣除相应的咨询费用。接过写有咨询室电话的名片,妈妈一边道谢一边保证一定准时来。
首次访谈至此顺利结束了。临出门的时候,小栋又回过头来对咨询师说:刚进来的时候,觉得屋里只有两张沙发、一张小桌,还嫌有些简陋,现在明白了,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聊起来的时候,那里就只剩下两个人彼此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