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心理自助  >  心理知识  >  正文

变态:生命中需要的态度

发布时间:2014-03-12 00:00    作者:    来源:     访问次数:

变态:生命中需要的态度

2014-03-12

    苏轼与佛印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里像什么么?就活像一摊牛粪。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心理学上我们会讲投射,专业术语是说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通俗地说,一个人看到的外界,只不过是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反应而已。你的内心安宁幸福,你看到的外界也会安宁幸福,你的内心烦躁不安,充满怨愤,那么你看到的周围世界也会是这样。
    佛家讲:面由心生,境由心灭。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的心态是安定的,那么他(她)的这种心态也会影响到别人,周围的人也会感到安定,这个人感受到的外界环境便是安宁幸福。如果他(她)的心情烦躁,周围的人也能感受得到,会受到烦躁情绪的影响,那么这个人所感受到的外界环境也会是烦躁不安的。
    在朱瑟琳(美国一位极富人格魅力的团体治疗师)的培训上,我印象很深的是一句话:你的现实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也有人云,性格决定命运。命运也罢,现实也罢,都和身处其中的这个特定的人密不可分。同样的外界,换一个人,会有完全不同的体验,同一件事,换一个人,会有完全不同的认识。所谓的现实,就是在人与外界(包括人与物)的互动中不断建构的,而在这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还是“人”本身,因为人是自己现实中的主动一方,外界的回应,是人加诸其上的“投射”而引发的反应,投射其上“喜欢”,外界会回以“喜欢”,投射其上“怨恨”,外界会回以“怨恨”的回应。人大多都能意识到外界的回应,却绝少有人可以觉察到是自己诱导了外界的如此回应,人对自己的外界赋予意义,认为是外界所致如此的现实,因此有人认为自己所处周围人或事美好,有人认为自己所处人或事充满恶意,外界,也便在这投射、赋意、互动中不断建构出来,而人却不自知这最初的一步:投射,其实是自己引发的。这在心理学中也称之为“投射性认同”。
    前段时间我们几十个咨询师一起探讨“生命”,每个人对生命都有不同的感受,有即刻反应为累,烦躁,纠结……之后反应快乐、充实的。有即刻反应为力量,生机、感恩等的,之后反应累,辛苦等。即刻反应总是我们内心最直接的通道,而之后的反应多少会带上理性的外衣,多了“超我”的监控。即刻反应为累的人,怀疑感受生命为积极的人的即刻反应都已经是穿上了外衣的,而后者认真反思后,认为他们真实的反应就是感觉生命是有力量,是令人欣喜的,虽然之后也会冒出诸如累,辛苦,甚至纠结的感受。
    到底是什么造成这些差异?地球只有一个,我们所处的外界是一样的,为何我们会有如此不同的感受?究其实还是我们自己不同。我们自己不同在哪里?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那么,命运之所以不同,皆因人的行动不同,那么,行动是如何播下的?人与人的行动之间,其实还有一个中间环节,就是认知,是人对某事赋予的看法与观点,这种看法与观点会指导人采取某种行动。行动会进一步修正人的认知,人的认知会继续指导行动,认知与行动便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得以稳定并成形,从而成为习惯。
    究其实,人是自己内心和外在环境的主人,最关键的是人的认知,或者说是态度和观点。如果你感觉环境对你不好,如果你感觉自己不幸福而充满抱怨,那么,试着“变态”,变态的第一步,清理你自己内心的垃圾,注入阳光与雨露;变态的第二步,将阳光与雨露播散在外;第三步,欣赏这些阳光与雨露;第四步,继续汲取阳光与雨露;第五步,播撒阳光与雨露;第六步,欣赏……
    变态,改变态度,才能赢得一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