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总是觉得过去的时光比较好——the good old days 更好吗?
2014-03-19
从春秋战国开始就有孔子哀叹礼崩乐坏战国不如春秋,一直到如今的童年回忆80后认为《新白娘子传奇》>《还珠格格》,还有去年的西方电影:午夜巴黎,讲述穿越到过去(黄金年代)的主人公碰见了当时的文豪,通过交谈得知文豪认为更早远的文艺复兴才是黄金年代。如何理解东西方文化中这种对过去时光的推崇心态?人类文明一直在发展,明明是过得越来越好,为什么很多人还是觉得过去比较好呢?
大体上,随着现代科技发展:
人类膳食平衡普遍变好,平均寿命越来越长。
体育运动各项世界纪录不断被破。运动员平均身体素质飙升。
人类思辨能力,确切说是在提高的——现代人的普遍知识思考水平和15世纪的大众比,绝对是领先的。
实际上,每个时代都会感叹“过去的黄金时代”。在传说里,过去的黄金时代最健康,最唯美,最优雅,最知性,大家都崇奉一些古老的艺术,能诗善画、书法古玩、香茶竹舍、文采风流,那是“慢”的时代,“轻”的时代,昆德拉和卡尔维诺都推崇过那个时代。相比起来,现在太机械啦,太快啦,太现实啦,等等。
问题是,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纸醉金迷,却在歌颂19世纪末印象派横行时期。19世纪中期丹纳认为文艺复兴才是完美时代。文艺复兴时期认为古罗马才完美。古罗马认为古希腊才完美。然后就一路回去了……问题是:你回到1515年的佛罗伦萨,愿意么?那里有米开朗琪罗有达芬奇有拉斐尔有布拉曼特。但随后你就发现,那时代普罗大众的知识远不如今日,脾气火爆,动不动给你上刑,人身安全毫无保证,到处是命案,吃不着辣椒玉米和咖啡,没有抗生素,人们没受过成型的体育锻炼和卫生训练,医生都是赤脚大夫只知道给你放血。这个时代有伟大的人物,但只有那几个——实际上,所有“过往年代的伟大人物”,都只有历史浓缩的几个而已。
以数千年历史浓缩出来的若干贵族精华,来比拟如今的平民生活,的确很容易获得优势。就像单看文艺复兴之后的宫廷画,会觉得那时代风雅秀丽,远比今时今日文明。但宫廷画不会告诉你,过去的时代并不全是牧歌。油画里的牧歌唱晚、小说里的沙龙贤达之外,是广大人民的困苦、瘟疫、霍乱、下层民众的苦难、迷信、人身不自由和经济压迫。
话说回来,关于“随时间流逝的一切”,一个卖比利时画的商人曾跟我说,要再现佛兰德斯画派时那样,在油画里耐心细致描绘织物、金属、光线的画家,现代的画家并非没有那等技巧,更多是没那份耐心,更确切说,没那份必要了。
同理,书法、铜版画、湿壁画、编竹篮、磨剪刀、木工这些手艺,可能会渐次凋零,但这不是一种退化,而是一种替换。世界毕竟是以低成本+实用为第一位的,超出实用范畴流水线的艺术,相对而言,永远是奢侈品。成型的技艺大多会被归纳。所以,人类不是失去了这项技艺,而是失去了花多余成本施展这种技艺的必要。
每个时代都有人认为,只有自然的才是美好纯真的,所有诉诸于工具的、电脑的、器物的、电子的东西,都是不天然的。问题在于,非要论天然,则油画之于岩壁画、毛笔书法之于刀刻竹、弓弩之于徒手搏击,都是一种“不天然”。工艺美术设计本身,也是随着材质渐进的。精工制作的汽车、手机、玻璃窗比之于木雕、庭院、黑陶们,只是材质不同,凝聚其中的智慧,并无二致。
如是,从大局范围来讲——所谓大局范围,是指别拿过去时代的少数精英和如今的普通凡人比,而是最大限度的从平民对比平民,从生活便利、健康状况、人身自由、精神和物质财富、视野广阔、居住条件等每个细节,都对位比较——那么现代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完备,对人类的肉体健康和精神陶冶,是在进步着的。时代总是有得有失,没法周全所有细节。但大体来说,是在越变越好的。
至于人类为什么觉得过去的时光好呢?因为人类更习惯接受与已有习惯类似的事物,接受与已有习惯不同的事物,意味着你必须更新自己的价值观;你必须接受自己已有的许多习惯都被推翻;你必须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很无知;你必须承认世上不止一种价值观——对一些人来说,这没事;但对一些略带自卑情绪的人来说,这事非常不妙。所以,下意识的推拒会产生。许多年轻人喜欢宣扬老年代的东西陈腐,许多老年代的人会念叨新生事物荒唐,其实归根结底,都是不愿意承认”我喜欢的东西可能不是唯一正确的,我在这方面知道得很少“。
大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