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场依存性
听说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句谚语吗?它指的是一个人不能超越细节去把握全局,不能使自己的知觉脱离特殊的细节而掌握事情的整体要旨。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用了大约30年的时间来研究个体在知觉类型上的差异。他称该研究主题为场依存性—场独立性。威特金的第一本书是《透过知觉看人格》。该书名体现了这样的观点:个体对环境的感知差异能揭示人格。
威特金Herman A. Witkin一开始对个体在空间方位判断上所使用的线索非常感兴趣。如果看见一个倾斜的物体,你如何判断倾斜的是物体,而不是你的身体?为了做出判断,有些人会依赖物体周围的环境线索(其他的物体也是倾斜的吗?);而另一些人更多依赖于身体线索,这些线索告诉他们身体是垂直的,所以倾斜的一定是物体。
棒框测验
为了研究这种个体差异,威特金设计了一种装置叫做棒框测验。使用该装置时,让被试坐在一个漆黑的房间里,注视由一个发光的方框包围的发光的直棒。实验者可以调节直棒、方框和被试椅子的倾斜度。被试的任务是通过转动一个刻度盘来调整直棒,直到直棒竖直。
棒框测验(源自:Lindgren,H.C.(1980).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the classroom(6th. e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p.367.)
为了准确完成任务,被试必须忽略视野里和直棒有关的线索(比如直棒周围的方框是倾斜的)。如果被试将直棒调节到与方框的倾斜方向一致,那么这个人就是依赖视野线索的,称为场依存性。相反,如果被试忽视外部线索,使用身体作为线索来调节直棒,使其竖直,则被称为场独立性。具有场独立性的人似乎依靠自己的感觉,而不是依赖对场的知觉来做判断。
拼图测验
用棒框实验测量场依存性—场独立性是一个困难且耗时的方法。因此威特金试图寻求新方法来测量这种知觉差异。一种精巧的方法是制作一个复杂的、包含许多简单图形或形状的图。就像儿童的拼图玩具,它是由一些较小的并嵌入其中的图形所构成的一个较大的图形。
隐蔽图形测验中的一个测验图形(Witkin等,1977)
(采自C.B.McCormick等,1997)
拼图测验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找出大图形中嵌入的小图形。如上图就是一个隐藏图形测验。威特金设计了一个类似的测验,称为镶嵌图形测验。即使不用棒框测验,通过它也能测量场依存性—场独立性。有些被试在做镶嵌图形测验的时候,很难从复杂的图形中找出嵌入其中的简单图形。表现出被“森林”所困而不见“树木”的现象,这种人属于场依存性。另一些被试能迅速发现很多或全部的嵌入图形,能从背景中分离出物体,他们属于场独立性。镶嵌图形测验分数与棒框测验分数的相关很高。此外,被试在场依存性—场独立性测验上的分数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威特金和其他研究者已将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的研究结果扩展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比如教育和社会关系中。
2、场依存性—场独立性和生活选择
知觉差异与人格功能的其他差异有关吗? 1979年,威特金在去世之前写了几篇文章来总结场依存性—场独立性在其所研究的两大领域教育和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一项大型的研究追踪了1548名大学生,从他们大学入学一直到毕业后若干年。结果发现,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与场依存性—场独立性有关:场独立的学生偏爱自然科学、数学和工程学;而场依存的学生偏爱社会科学和教育学。
威特金和另一位研究者指出与场依存性—场独立性有关的第二大领域是人际关系。可以预见,场依存性的人依赖于社会信息,经常询问他人的看法;他们关注社会线索,一般是他人导向的;表现出对他人的强烈兴趣,喜欢与他人走得很近;他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与其他人相处得很好。另一方面,场独立性的人行事更加自主,对他人表现出一种更超然的倾向;他们对别人的意见不感兴趣,并与他人保持距离;偏爱非社会性的情境。
3、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的当前研究
威特金去世之后,有关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的研究停滞了大约10年之久,到20世纪90年代,有关文献中才又出现了新的研究。其中一个新研究领域关注的是,个体在充满多种感官刺激的环境中如何做出反应,以及场独立者能否将注意集中于一项任务并抵制场中的干扰信息。
例如,一项研究考察了100名警察在自然情境下的模拟射击任务中抵御噪音和其他干扰刺激的能力。在布朗克斯的那个晚上,警察注意力集中在迪阿罗身上。但是,灯光昏暗,周围还有很多人。四个警察需要注意到彼此的情况,以及发出的命令等等。简言之,他们身处一个刺激丰富的环境。研究者预测场独立者在忽视干扰刺激的影响以及关注重要细节上做得更好。研究者在模拟的高刺激情境中考察了100名警察的表现,其研究结果与预期一致,场独立性的警察做得更好。他们注意到的细节更精确,较少受噪音和其他活动的干扰,对开枪时机的把握更准确。结果表明,在高刺激条件下执行射击任务时,场独立性的警察比场依存性的警察表现更好,并能更好地描述目击事件。理论上,场独立性的警察较少受到周围环境中分心刺激的干扰,能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于目标。另一项研究显示,与场依存的人相比,场独立的人能更好地观察和编码复杂照片中人物的面部表情。
另一个刺激丰富的环境是基于超媒体和多媒体的计算机教育,例如,互联网上提供影音信息的教育资源。随着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普及,以及台式电脑运行多媒体应用程序能力的提升,基于超媒体的计算机教育正逐步成为小学和中学的主流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以多媒体的形式(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文本、图形、影像、声音)展示信息,学生则需要在这种充满感官和认知的信息中选择他们所需的信息。
在以八年级学生为被试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在多媒体教育环境下,场独立的学生比场依存的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课程。理论上讲,场独立的学生能更好地发现贯穿于各种媒体信息中的线索。研究者得出结论,较之场依存的学生,场独立的学生能更快地抓住各种媒体资源的要点,并能更快地在媒体信息与感觉之间切换。许多研究表明,知觉类型的差异导致了学习类型的差异。例如,场独立者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擅长选择性注意(只处理特定的信息,屏蔽不重要的信息);而场依存者擅长处理组块信息,领会不同信息间的关联。
场独立好还是场依存好呢?就像大部分的人格维度一样,每一种都有其正反两面(请记住,我们描述的是连续体上的点,而不是两类人)。场独立性的人擅于分析复杂的环境,并能从杂乱的背景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但是,他们多少缺乏一些社交技巧,总喜欢与他人保持距离。另一方面,场依存性的人拥有较强的社交技巧,更倾向于顺应他人,且比场独立性的人更关注背景线索。这样看来,这两种认知类型在特定的环境下都是合适的,很难说哪种倾向更好。
本文选自《自我与人格-人格心理学的认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