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都洗脑?洗脑才神曲
2015-01-05
作者:科学家种太阳
从《两只蝴蝶》、《忐忑》、甩葱歌到《小苹果》,很多风格迥异的歌曲都被冠以神曲之名。稍加思索,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神曲”都有一个本质上的共同点,即“洗脑”。节奏简单、歌词重复、韵律感强、朗朗上口,这些歌曲就像“瘟疫公司”里的病毒一样,动不动就在网络上引发一场大规模流行。亲爱的你慢慢飞,如今又要用真爱,爱上羊啊爱得疯狂,让我用心把你留下来嘿留下来,嘀哩哩嘀哩哩啦嘀哩嘀哩嘀哩嘀哩嘀哩啦,摩擦摩擦,啊咿呀咿哟,一百块都不给我,火,火火火火火。面对这么多神曲,可谁人曾听闻但丁的哭泣,年年交出的膝盖,唯留下一声呢喃般的叹息。
为什么神曲都如此洗脑?事实上,简单重复的“洗脑”正是成为神曲的先决条件。
什么样的信息最流行?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曾在其畅销书《引爆点》中探讨过“如何制造流行”这个问题,其中一共提到了三个原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
个别人物法则是指内行、联系员、推销员这三种关键人物在信息传播中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内行”擅长发现易于传播的信息,“联系员”通过自己的人际网络将不同领域的人和信息联系在一起,“推销员”则热心于将信息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知道。附着力法则是指流行的事物本身所具备的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从而便于传播的特征。而环境威力法则是指信息所传播的大环境对于传播过程的重大影响。
不同的神曲其具体传播路径各有不同,但其背后的规律则是大同小异的。简单来说,都是网络大V意见领袖公共平台等关键结点在当前快速消费网络文化的大背景下促成洗脑神曲这一病毒信息广泛传播的案例。
回到我们关心的问题,什么样的信息会流行?在给定了人际网络及其构成的背景环境之后,越是让人记忆深刻且短小精悍的内容,越有可能引发流行。
简单重复,让人印象深刻
人的短期记忆容量有限,而且转瞬即逝,要想让信息进入长期记忆就需要不断地重复学习。实验研究发现,哪怕是记忆一些毫无意义的音节或字母组合,只要在学习完成后一段时间内有规律地复习,就能显著提高记忆的准确率。
而网络神曲基本上都是旋律前后呼应,歌词大段重复,就连号称没有歌词的《忐忑》里,“阿姨压抑哦”也重复出现了不下数十次。旋律及歌词的不停重复不仅降低了听众的学习难度,而且还提供了不断重复学习的场景。这样听下来,想不印象深刻也难。
停不下来的自动化加工
神曲的魔力不仅在于深深扎根于人们的记忆中,更体现在停不下来的“自动脑补”上。仅仅是读到“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这段文字,就足以让很多人的脑海中自动响起这首歌魔性的旋律,而且就像嚼了炫迈一样根本停不下来。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要从自动化加工说起。
心理学中的自动化加工又称为无意识加工,它是一种不需要明确目的、不需要耗费认知资源、高效而且不受意识控制的心理加工过程。自动化加工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在对某种外界刺激不断熟悉的过程中,对它的反应也会变得更加迅速而且更无意识。“鸡尾酒会效应”就是自动化加工的一个经典的例子:即使是在喧闹的环境中,我们也能敏感地捕捉到别人提到自己姓名的听觉线索,这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名字实在太熟悉了。
同理,神曲的旋律和歌词都太朗朗上口了,其编码-加工-记忆-提取的认知流程简直是一气呵成一泻千里一发不可收拾。这样的音乐片段会出现耳虫(earworm)的现象,稍微起个头就在脑内不断回响无法抹去,这也就不奇怪了。
神曲轰炸,大脑为什么“不知疲倦”?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看着一个熟悉的词、一幅熟人的照片、一个熟悉的地点,看久了之后可能会突然觉得陌生起来,这种现象就是“语义饱和”,它也被叫做Jamais vu(法语,旧事如新),与déjà vu(法语,既视感/似曾相识,新事如旧)相对。心理学家认为,语义饱和的出现是因为短时间内多次重复的刺激引起了神经活动的抑制。。
那为什么神曲会不停在脑海中响起,不仅没有“饱和”反而让人越来越熟悉呢?这可能主要是自动化加工和控制性加工的区别导致的。语义饱和的“疲劳”现象一般出现在有意识加工的过程中,而停不下来的神曲则是基本不占用认知资源、也不可控的过程。
事实上,个体在阅读一段熟悉的文字时,对单个字或单词的加工是在自动化层面进行的,这时并不会出现语义饱和。只有当停下来专注于观察某个字词时,将对其的加工从自动化层面转入控制性层面后,语义饱和的现象才会发生。同理,神曲由于旋律及歌词的简单重复,听众的认知加工过程是自动化进行的,因此大脑也并不感到“疲倦”。
简单重复,态度跟着变
神曲简单重复的“洗脑”不仅让人印象深刻,而且也在潜移默化当中改变了人们的态度。
随着不熟悉的事物重复出现,人们在习惯它们的同时,也会对它们产生更加积极的态度,这种现象就是“简单曝光效应”(the mere exposure effect)。这样的现象也可以让人们对神曲的态度由陌生无感变为积极好感。
当然,这一效应并不是百试百灵的。简单曝光的机制仅仅是通过熟悉感提升好感,如果个体本来就对某一刺激抱有负面态度,那么它出现的次数越多,恐怕也只会越让人感到讨厌。因此,自然也有很多人觉得“小苹果”俗不可耐, “羊羊羊”之类的洗脑广告更是越听越让人难以忍受。
此外,知觉流畅性的改变也引发了态度的改变。流畅性是个体对加工信息难易程度的一种主观体验,而知觉流畅性反映了个体对知觉外部信息难易程度的主观感受。知觉流畅性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刺激的客观特征,二是个体早先的知觉经历,随着刺激的重复出现,知觉流畅性也会随之提高。
人类的大脑是很辛苦的,每天都处在过载的海量信息的轰炸之下,亿万年的进化形成了各种认知简化机制,来帮助大脑缓解压力。而神曲中简单又熟悉的旋律和词句对大脑而言处理起来很容易,对认知资源的占用也很少,大脑就会觉得轻松愉悦,因此对这神曲本身也产生了好感。
神曲光环下的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和态度迁移,指的都是个体在认知加工过程中,将某种情绪情感从某一事物迁移至与其紧密联结的其他事物之上的现象,一般所说的“爱屋及乌”就是如此。在神曲的传播当中,这些效应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习惯的力量》一书中提到,电台为了推广新曲,常常采用一种奇特而有效的方式:将新歌夹在两首经典曲目中循环播放,直到听众们像喜欢老歌那样喜欢新歌为止。将新鲜刺激和熟悉事物放在一起出现,并且一直重复,直到新鲜的刺激也变得熟悉,就成功地将新鲜事物推销了出去。而网络神曲也是如此。各种神曲并不是一首首独立的歌曲,这些歌曲成群结队,笼罩在“神曲”标签的巨大光环之下。当人们开始被一些神曲“洗脑”之后,很可能也会开始接触并接受更多的神曲。
但是,正如迅速更新换代变成浮云的网络流行语一般,再洗脑的神曲也迟早会变成明日黄花。毕竟就像毒舌王尔德所说,所谓流行时尚就是一种丑,丑得我们无法忍受,以至每不到六个月就必须要换一次。想要真正留在听众的脑海中,只靠重复洗脑可是远远不行的。
转载自果壳网 http://www.guokr.com/article/439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