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智能手机的人更不爱思考?
2015-03-24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把越来越多的工作交给了计算机来处理。而现在,功能繁多的智能手机也开始成为我们所依赖的生活助手,成为了人们“延伸的大脑”。我们不必费心记下刚认识的朋友的联系方式,不必记下离家不远超市的位置,不必亲自计算小费。所有的这些,手机都能够轻松帮我们搞定。
这样的生活看起来既时尚又方便,不过,它可能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近日发表在《计算机与人类行为》(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就指出,依赖智能手机可能会让人变得更加不愿意思考。该研究显示,那些在智能手机上花的时间最长的人们,他们更依赖直觉,而更少进行分析性的思考。
认知上的守财奴
在介绍这项研究之前,首先要解释一下人类认知系统的一些特点。双重加工理论(Dual-process theories)认为,人拥有两种思考模式,一种是直觉性、启发式的(intuitive and heuristic thinking),另一种则是分析性的(analytic thinking)。感性的、直觉的认知系统运行起来毫不费力,而分析性的思维则意味着深思熟虑、消耗更多脑力。
在信息加工的研究中,心理学家得出了人类都是“认知守财奴”的结论。也就是说,人类在思考的过程中往往会倾向于直觉性的思考,而非深入分析,因为前者所需要消耗的认知资源要少得多。也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人们常会掉进直觉的陷阱。比如,有这样一个经典的问题是:
球棒和球共花了110元。球棒比球多花了100元。买球花了多少元?
如果你的答案是10元,那么恭喜,你被直觉带进了沟里。也许你认为自己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不过这样的现象确实相当普遍,在美国大学生中进行的研究就发现,被试在这个问题上的正确率只有33%。如果认真分析计算,这样的问题其实一点都不难解决,但对认知资源非常吝啬的天性却使我们时常过度信赖直觉性的思维,而将分析性思考扼杀在了摇篮里。
人类的认知系统不仅爱偷懒,而且也很喜欢依赖“外援”。如果能把记忆、分析、运算的工作外包给各种电子设备,人们的大脑也会很乐于做甩手掌柜。2011年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3]显示,人们在遇到问题时倾向于到互联网上搜索,而且在通过搜索解决问题之后,他们所能回忆起的问题内容也更少——他们所能记住的只是要到哪里去找到它。
智能手机会让大脑变得更懒吗?
基于上述这些理论和实验结果,研究者们推测,智能手机或许也会成为人们越来越依赖的“外援”。频繁的智能手机使用或许也会让人的认知系统更爱犯懒。为了验证这一观点,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心理学家们开展了一系列实验。
在第一部分实验中,研究者在线上招募了190位志愿者,收集了他们的基本信息以及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并对他们进行了认识方式的测试。测试题目中包括了4道三段论,4道比率谬误问题,以及14道类似“棒球与球”问题的“启发式偏见”问题(“heuristics and biases” battery)。这些问题的正确率可以反映被试是勤于进行分析性思考,还是更依赖直觉。
实验结果发现,总体来看,拥有智能手机的人与非智能手机用户的测试评分并没有显著差别。不过,当按智能手机使用时长进行分组分析时,差别就显现了出来——使用智能手机总时间较长的被试在认知测量上的得分较低。在频繁通过智能手机进行搜索的参与者当中,这样的效应也同样存在。
这样看来,智能手机的重度使用者确实更依赖直觉。不过,这项实验还存在一些局限。比如,会不会是依赖直觉的人们对时间的估计更加不准确,导致他们自我报告的手机使用时间更长?搜索以外的智能手机使用又是否会影响结果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研究者又进行了后续的实验。
认知能力也未能幸免?
在第二个实验中,研究者重新招募了208位志愿者,并在实验1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被试使用电脑时间的评估。此外,研究者还分别调查了被试将智能手机和电脑用在搜索信息、社交和一般娱乐上的时间,并在试题中加入了认知能力的测试内容。
实验者假设,对于频繁使用智能手机的人来说,电脑作为认知“外援”的作用会被大大削弱。所以,如果智能手机用户中使用电脑的时长和认知测试评分没有关联,就说明智能手机与得分的关系不能用使用时间估计不准来解释。实验的结果也支持了这种假设。在这个实验中,得出了与实验一一致的结果,不仅如此,重度智能手机用户似乎也表现出了认知能力(包括语言智力测试和计算测试)得分较低的情况。在对不同用途的分析中发现,信息检索依然是与这种效应相关的主要因素,而浏览社交网络和一般娱乐则与认知测试得分没有明显关联。
研究者表示,这里评估的认知能力只是智力的一部分,现在并不能得出“频繁使用智能手机降低智力”的结论,未来的研究也还需继续跟进。
在第三项补充研究中,研究者又在262名加拿大大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和测试,同时要求参与者报告自己的学业成绩(GPA),并请他们填写了无聊倾向量表(Boredom Proneness Scale)。在认知方式上,这项研究也得出了与上述研究一致的结果。不过能让人松一口气的是,研究者并未发现智能手机使用时长和学习成绩之间有什么相关性。此外,无聊程度与智能手机的使用时间以及认知测试也没有发现关联。
这项研究能告诉我们什么?
研究者指出,这项研究的结果还比较初步,目前无法证明智能手机使用与依赖直觉的思维方式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是否有其他混杂因素在其中产生作用也还不能确定。在这一领域,仍需要未来进一步的研究。而且研究结果也发现,总体来看智能手机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的认知测试评分差别并不显著。这也提示我们,日常的、适度的手机使用并不需要太担心。
不过,人类认知系统“爱偷懒”的特性确实存在,各种智能设备也确实可能对人类认知和心理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在享受现代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别忘了多让自己的大脑“做做运动”吧。
----------转自果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