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爱演人士来自昨天的日本反恐演戏现场……
考虑到我们内心戏丰富的双鱼座最不相信星座了,所以这一定有一个科学的解释滴,对不对?
本宫来给大家分析一下的吼。
妈呀,演得我累死了,下面转回正常语气。。。
1. 中二病要挂哪个科:自我中心过度
爱演?那说不定就是中二病了呀。中二病虽说是民间随手玩起来的一个词,但其实概括得还是非常精准的。
中二病(又称初二症)是伊集院光在广播节目《伊集院光 深夜的马鹿力》中提出的,用来比喻日本青春期的少年过于自以为是等奇怪言行的俗语。而它本质上说的其实就是“自我中心主义”。
1.1 儿童时期的自我中心主义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是一个长年研究自己的三个孩子以及别人家里的小孩的怪叔叔,他把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其中在前运算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儿童会产生自我中心主义,可以粗糙地认为是“中二病”的生理基础了。
皮叔叔长年研究各种小孩,想到了一个全方位“羞辱”儿童智力的腹黑小实验,“三山实验”。实验材料是一个假山模型,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被测试的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面对模型坐好,再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整个场景是下面这样的:
皮亚杰三山实验。图片来源:Child Development Principles and Perspectives, 2005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而不能理解娃娃看到的跟自己眼中的有所不同,从而证明儿童的思维方式中“自我中心”的特点。
“自我中心”狭义上其实并没有贬义,只是指由于认知能力发育水平太低,导致个体无法从他人的立场和角度来进行具体事物的思考。只要不是大脑有问题,随着年龄增长,到进入了皮叔叔定义的形式运算阶段后,人类个体慢慢都会摆脱这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
然而广义上的“自我中心”主义,可能会长期存在于个体对于抽象事物的思考过程中。抬头看看四周,一定会看到很多人类个体虽然早就过了7岁的年纪,但思维方式上仍然非常非常幼稚,他们并不能理解每个人眼中的世界与自己看到的存在不同,也不能理解这些不同背后的成因跟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和利益立场相关。这些人更容易沉浸在自己对世界的不切实际的幻觉里,就是广义上的“自我中心”主义。
1.2 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
到了青少年时期,人类个体有可能会陷入另一种意义上的“自我中心”主义。
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adolescent egocentrism)指的是青少年高涨的自我意识,一般表现为青少年个体存在两种社会思维——个人寓言和假想观众。
个人寓言是指青少年个体认为自己是独特的和不可战胜的,别人可能会遭受各种不幸但绝不会落到自己头上。这种想法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做出一些非常愚不可及的甚至造成不可逆的悲剧性后果的行为,比如飚车、吸毒、自杀、不洁性行为等。
而假想观众是指青少年个体会认为其他人也像自己一样,对自己非常感兴趣,似乎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像舞台上的主角一样被周围狂热的观众们无微不至地关注到。这种想法同样会导致青少年做出一些非常愚不可及的甚至造成不可逆的悲剧性后果的行为……还好开头那个图是个演习,不然没准当场击毙了。
“中二病”其实更多指的是这种情况,从年龄上看初中二年级15、16岁确实也正好是青少年时期自我中心主义最严重的阶段。
2. 正常人的表演欲:印象管理
但并不是所有的表演都属于过度表现,都是中二“病”。为了维护自身形象或者满足社会预期,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刻意表演出并非完全是真实自己的行为——也就是印象管理,或者又叫印象整饰。最主要的手段,就是自我美化和讨好。
2.1 自我美化
自我美化其实就是努力提升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以获得更高的自尊水平和积极反馈。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是自我意识(self awareness)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人类通过外界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并帮助自己保持内在一致性。
比如为了让人觉得自己很注重生活品质,于是凡是不能打开味蕾的食物一律不吃。
比如为了让人觉得自己纯洁无瑕,于是宣称苍井空饭岛爱松岛枫水菜丽这些老师一个都不认识。
比如汪头条老师听到别人介绍某首歌的原创和原唱其实是自己时,被心中高大上的自我形象感染,不失时机地高冷抱臂。
这样的行为背后的原因,主要是个体的社会称许性需求。即个体相信只要遵从社会主观规范,采取文化上可接受和赞许的行为,就能提升自我评价,改善自我形象。
2.2 讨好
讨好除了狭义上理解的阿谀奉承、拍马屁之外,还有广义上的人际互动之间的积极润滑行为。
仍然用上面这个图来举例,杨三二老师向别人介绍汪头条老师的身份和实力时,恐怕是发自真心的。这种广义上的不带任何贬义的讨好行为,不仅让汪头条老师获得了一次自我美化的技能施放机会,同时也让杨三二老师的自我形象变得更加正面。毕竟一个能够在竞争场景下相对客观公正地给予对手肯定和赞誉的人,想来不会坏到哪里去。
这后一种广义的讨好,充分体现了人际交往的吊诡之处:它既能像生产制造行为一样源源不断地产出新的积极评价,但却又几乎不需要任何的原料投入。
正如杨三二老师的行为很可能是发自真心地毫不做作的恳切之举,广义上的讨好行为也往往不带有特别明确的功利色彩,但这种行为对于自我形象的提升,效果要远好于狭义的主动的溜须拍马式的讨好。
3. 圣母的自我感动:刻奇
中二的表演主要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正常人的表演则是为了满足社交的需要,前者主要指向内部,后者更多诉诸于外部。而在此之外还有一种有趣的表演,表演者的情绪情感是由内而外的。就像《夜宴》里一段台词说的,最高级的表演并不是戴上面具隐藏自己的喜怒哀乐,而是把自己的脸变成面具让自己也相信这一切。这种深层的表演,就是刻奇。
3.1 刻奇的例子
刻奇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概念,而是来自于对Kitsch一词的音译。这个词最早并非由米兰.昆德拉所创,但大范围地传播还是由于那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在描述和解释什么是刻奇时,昆德拉自己举的一个例子是这样的:
当看见草坪上奔跑的孩子,由Kitsch引起了两行“前后紧密相连”的热泪。第一行是说:看见了孩子在草地上奔跑,多好啊。第二行是说:和所有的人类在一起,被草地上奔跑的孩子们所感动,多好啊。
昆德拉接着强调:“第二种眼泪使Kitsch更加Kitsch”。
我个人的理解是,不一定对,仅供参考:第一行眼泪并不仅是被眼前的景象而感动,更是被那个被眼前这景象所感动的自己而感动。从后一种感动中,个体猛然意识到自己原来是一个心太软太善良的人,自己并不冷漠反而热情似火,简直正如尼采所说,伟大的激情在人心深处静静地燃烧,吸光了人身上的全部光和热,使他外表看上去平静而冷漠。我是一个伟人,这只人类这样想着,流下了第一行热泪。
第二行眼泪则使得这只伟大的人类从仅仅是伟大而变得不可战胜起来。我并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当他透过自己肆意横流的眼泪深情地凝望这遍布着遭受了无穷苦难却仍旧坚强屹立在物种和宇宙之巅的人类的美好星球时,他归属于mankind的灵魂内核的本能觉醒了,原来神性不过是源于人性,而塑造了神性的人性不仅存在于奔跑着的孩子们身上,还存在于看着奔跑的孩子们的众人身上,更存在于看着奔跑的孩子们的众人所身处的草地以及草地下古老而沧桑的大地之上,我们是盖娅,我们是文明,我们是光。
3.2 刻奇的定义
对刻奇的解释,有一段非常精妙的文字,摘录如下:
1、自我感动及感伤;
2、难以拒绝的自我感动和感伤;
3、与别人一道分享的自我感动与感伤;
4、因为意识到与别人一道,感伤变得越发加倍;
5、滔滔不绝的汹涌感伤最终上升到了崇高的地步,体验感伤也就是体验崇高;
6、这种崇高是虚假的,附加含义大过实际含义;
7、当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谁要是不加入这个感伤的洪流,就是居心叵测。
8、这是最主要的,刻奇是一种自我愚弄。
这个层层推进的意思,是从昆德拉点点滴滴的说法中总结出来的——“灵魂的虚肿症”、“一个人在具有美化功能的哈哈镜面前,带着激动的满足看待自己”、 “将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丽的语言把它乔装起来,甚至连自己都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流泪”、“傻瓜的俗套逻辑” 、“极权国家发展了这种Kitsch,因为这些国家不能容忍个人主义、怀疑和嘲笑”。
4. 所以,他为什么这么爱演?
演这种事情,说到底当然是给人看的,至于他为什么要给人看,视年龄、心智发展和精神状态,主要就是以上这几种了:或者是认知能力发育水平太低,根本就没有能力去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或者是自我意识太过膨胀,老觉得自己有主角光环别人都是NPC;或者是为了维护自我形象,而面向外界主动地美化自我和讨好他人;或者干脆就是自内而外,先把自己给感染了再去试图感染别人。欢迎大家自行对号入座。
以及,演到这里,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本闺蜜们讨论的话题,如果有人表示看不懂或者说得没道理,那一定是嫉妒我。(……)
——转自果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