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心理自助  >  心理知识  >  正文

“怕死”的诺一: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样看待死亡?

发布时间:2015-11-04 00:00    作者:    来源:     访问次数:

“怕死”的诺一: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样看待死亡?

2015-11-04

《爸爸去哪儿3》里萌萌的诺一有着忽闪忽闪的眼睛,又暖又贴心。

不禁想要感叹一句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只叹爹妈把我生得太早。


让我们先来看看,诺一“怕死”都体现在哪些场景里面吧。


在草原的那一期,诺一和爸爸一起奔向草原,准备抢房子。刘烨抱着诺一走得很辛苦,诺一说:“爸爸,你这样会累,然后就会死的。

在福建土楼录节目的过程中,村民委员会主任切菜不慎切到了手,诺一担心的大哭,然后问村民委员会主任:“你要死了吗?”

在火焰山的小黑屋,被问到“当爸爸老了你还爱他吗?”,诺一说沉默了一会,“不爱了。”然后诺一说“因为他会死。”此时的诺一,不像一个只有4岁的孩子。



在《爸爸去哪儿3》里面,第一次心疼诺一,不是诺一在车上跟刘烨说:“观音菩萨要我跟你说说话”,也不是诺一生火,刘烨躺在床上,更不是刘烨随意的用脚把诺一掀到炕上。

第一次心疼诺一,是诺一第一次问刘烨:“爸爸,你会死吗?”他的眼神里面满满的都是对爸爸的担心和对现实状况的不确定。

诺一在录《爸爸3》的时候,只有4岁。我不知道在一个四岁的孩子眼中,死亡是一个什么样子。但是我知道,诺一一定曾经看到过某些和“死亡”相关的场景,或者经历过和“死亡”相关的事情,这些场景或者事情给他留下了非常不好且深刻的体验,用心理学的术语,我们可以说这些事情给诺一留下了“创伤”。

这些创伤没有得到及时的安抚,成为了一个触发器,当诺一身边的人遇到了事情,例如村民委员会主任的手被刀划伤,当爸爸老了或者遇到危险的事情,他都会担心,担心死亡的到来。担心死亡会把自己和自己爱的人分开。

在《爸爸3》的几个孩子中,诺一是最相信童话的那一个,看得出来,安娜和刘烨对诺一的教育非常用心,诺一总是用最美好最单纯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深信不疑。

也许是亲身经历,也许是习得,由“死亡”而带来的分离让诺一感到极度的不安——换言之,诺一的“怕死”——更多是源于分离的焦虑。毫无疑问,死亡是一种最彻底的分离。害怕分离,所以害怕死亡。虽然诺一现在无法真正的理解死亡,但是通过积极正面的引导,告诉诺一,不要害怕,身边的人都不会那么容易“死”,死亡也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为爱是永恒的。

在“死亡观”的教育上,社长和安娜还需要更加努力,让诺一不再担心“这样会不会死?”

相比之下,夏克立对于女儿夏天有关死亡的教育让我很感动。死亡并不可怕,作为一个既定的事实,我们需要学会从容的去对待。

但是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从某种程度上,孩子比成人更能在“死亡”这件事上释怀。而成人却囿于“死亡”的执念中,百思不得其解。例如我。



“对死亡的恐惧经常会冲破生活的表层,他追随我们一生。我们经常会设立防御来帮助自己应对死亡的直觉,但是我们并不能把对死亡的恐惧排除脑外,他会潜入梦中或者白日梦中,噩梦正是它得到凸显的地方。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们经常被死亡的恐惧所占据,而应对这种恐惧也是发展性的重大任务。”

-------欧文▪亚隆 《给心理咨询师的礼物》


从小到大,我历经过不少人的离世,从我熟悉的人到不熟悉的人。犹记得我的外公去世的时候,我的年纪还小,并没有留下太深刻的悲伤,只知道从此以后,我再也看不到外公了。那个时候对于死亡,我已经开始感到害怕,但是这种害怕,只是在经历丧礼的时候才会出现,并且更多的是源于对“鬼神”的敬畏,待到一切步入正轨,生活的一切又恢复如常,对于“死亡”的焦虑也就烟消云散。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事实是,即使我们都活生生的存在着,大多数的我们依然对死亡捉摸不透,勘破生死究竟是怎样一种境界,至少我现在是体悟不到的,我们沉溺于生的乐趣,大抵因为死亡是逝者的事情,与生者无关。我们每日被生活中的琐事烦扰,喜怒哀乐集于一身,在忙忙碌碌中也是无暇思考有关生死的问题的。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对这个问题做深入探究的,除了哲学家便是诗人与僧人。

在中国,“死亡”这个话题,大多数的时候人们总是本能的去回避和排斥。人们之所以认为死亡是不好的事情,是因为在思及这个话时,人们联想到的多半是痛苦。死亡是一定会来到的,区别在于,它是恰好在我们生命的终点,像我们所期盼的那样平和地迎接我们,还是让人猝不及防?“寿终正寝”大约是我能想到生命最美好的终点。

周国平的《人与永恒》中,有这么一段话:“许多哲学家都教导,使自己愿意死,死就不可怕了,但是有一位哲学家说:‘我不愿意愿意死’。”

我不是哲学家,可是我的观点亦是如此:“我不愿意愿意死。”我总是不由自主的对临终的痛苦感到恐惧,我不知道自己的死亡会通过怎样的一种仪式完成,也害怕死后令人恐惧的虚无。我曾见过死亡,我也知道它终究会有一天要发生在我的身上,但是,我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

有信仰的人,应该是不惧死亡的,因为他们相信灵魂的永恒,躯体不过是承载灵魂的容器。而我的信仰是什么,我还在找寻。我相信爱,相信一切美好,但是一想到死亡将会终结我爱慕的一切,我又觉得惶惶不安起来。所幸我的惶惶不安只有在思考有关死亡的议题时才会出现,我不遗余力的去追求我们想要的生活,都是为了让我的生命在我所能掌控的节奏里获得最完美的体验。在死亡来临前,我不想在生命中留下遗憾。

“每个正常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点悲观主义,一生中有的时候难免会受人生虚无的飘忽感的侵袭。区别在于,有的人被悲观主义的阴影笼罩了,失却了行动的力量;有的人则以行动抵御悲观主义,为生命征得了或大或小的地盘。”

从来没有一种对的“死亡观”或者错的“死亡观”,每个人对对错的判断都是建立在不同的基准上的。不怕死未必是好汉,怕死未必是懦夫。

对于死亡,我们应该铭记它的必然性,没有人可以获得永生。在我们有限的时光里,应该用我们的热情去灌溉生命。生命有限恰恰是我们的动力。如果人的生命是无限的,我很难想象我们世界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或许我们应该庆幸,生命有终点,这样我们才会愈发的感受到生的可贵。

其实,生死才是人生中最不必纠结的问题。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爱自己想爱的人,于生命的有限中找到自己最喜欢的方式。

——转载自抒悦心灵工作室,作者刘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