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朋友圈吗?每天都发吗?发朋友圈时会考虑些什么呢?我们会发现,有些人虽然使用微信,也看微信,但是自己基本不怎么发朋友圈。而有些人每天都发朋友圈,而且一天发N多条。这是为什么呢?
一、朋友圈中的社会阶层
这里的社会阶层并不是指中国社会的绝对社会阶层,而是指朋友圈中的相对社会阶层。虽然社会阶层往往与钱的多少直接相关,但并不尽然。钱只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除此之外,知识文化水平、心理资源优势等都是社会阶层的反映。在一个合理的朋友圈,社会阶层的格局是服从正态分布的,即中间大,两头小,中间阶层多,低阶层和高阶层少。
一般来说,发朋友圈多的属于中间阶层尤其是中间阶层稍偏下的阶层。而高阶层和低阶层发朋友圈比较少甚至不发。
首先,那些发微信朋友圈很少的人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因为在朋友圈中很少能看到他们出现。比如老板、导师、领导...他们的社会地位往往比较高。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如果我们去问那些人,或者拍脑袋想一想,可能有以下一些原因:(1)朋友圈里的人太杂,说什么都不好;(2)不方便表露自己,尤其是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和评价,因为万一说得不恰当,容易受到负面评价甚至攻击;(3)太忙了,没时间发。这些原因都有一定道理。
其实啊,这还涉及到社会地位与社会交往的问题。
社会地位越处于两端的人,人数越少,他们与处于中间阶层的心理距离越远。而更少地发朋友圈(更少地网络社会交往)是心理距离远的一种表现。社会地位与社会交往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对应,才能反映出社会地位和心理距离的差异。那些社会地位越高的人,更喜欢独处,更少与他人互动和交往。
从进化的观点来看,财富和地位可以让自己自给自足,谁掌握的物质资源越多,依靠他人的倾向性就会越小,就算依靠,尤其不需要通过朋友圈这种公之于众的方式。相反,对于社会资源较少的人,需要依靠他人来帮助自己,更需要抱团取暖,于是就必须多与他人联系和接触,来增加自己在需要的时候被帮助的可能性。
尤其是对于中间阶层和中间阶层偏下的阶层的人,他们有更强烈的自我表达的需要,他们较多地与他人保持联系和互动是最有效的。因为这一类人很容易通过自身努力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爬上去,成为中等阶层或上层阶级。社会地位较低的人,越倾向于去发朋友圈,增加别人了解自己的机会,如果别人(尤其是社会地位高的人)点赞或评论了,那就更有社会交往和互动的意义了。
而那些社会地位很低的人则不太容易改变自己的现状,他们进行社会交往的意义并不像中等(下)阶层那么大,发不发朋友圈对于他们资源的获取和积累作用不是很明显。同时,朋友圈的状态存在一种积极偏向,即大家都倾向于晒幸福、秀恩爱。即便不晒,发的东西往往离底层人民的生活也很远,这对于社会阶层特别低的人来说是最难受的。他们虽然身处朋友圈,但心理是没有归属感的。俗话说,你们城里人真会玩。既然我和你们其实不是一个圈子的,那我在这个圈子发声又有什么意义呢?
二、我发得多仅仅是因为我真性情
真性情的程度是影响发朋友圈多少的又一重要因素。真性情的人往往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那些比较真性情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更敢于去表达自己,而不考虑可能的负面印象或坏的后果。比如,在公司中,有一件事情可能有一些问题,大家都知道,但是很多人都会选择不说,因为说了老板可能会不高兴。但是真性情的人可能更敢于站出来去把这件事情向老板说出来,即便后果可能不好。在网络中也是一样,真性情的人发起朋友圈来不太会去顾及太多,想到什么就发什么,偶尔一天会发很多条朋友圈,他们不会那么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
其次,真性情的人更加开放和追求自由,较为热情奔放。相反,那些发朋友圈比较少的人,或许在日常生活中,比较高冷,难以接近,或许更加遵守社会的规范和各种约束。他们的自我控制较强,比较传统和保守,比较正派,甚至生活可能有一些压抑,不会轻易表露自己的心声。
另外,真性情的人比较随性,目标感没有那么强。如果一个人在朋友圈发的状态比较多,那Ta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也比较好相处,相对较为单纯,没有什么心机,比较心直口快。他们的生活有一种随遇而安的意味,所以他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就发什么,对于朋友圈发的内容修饰比较少,发的很多朋友圈都是自己生活的真实状态。而发朋友圈比较少的人,可能生活中有非常明确的目标,而且时刻为达到目标作准备。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很在意朋友圈发生了什么。
三、社会情绪选择
玩朋友圈,毫无疑问青年人是主力军。调查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网络社交圈子逐渐缩小(社交网站上的朋友数越来越少),老年人社交网站上的朋友数量明显少于年轻人。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在社交网站中总朋友的占比逐渐增加,老年人社交网站上绝大部分的人都是现实中的朋友,而年轻人社交网站中的朋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陌生人或者不是那么熟悉的人。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认为一个人对这辈子还剩余多少时间的知觉对其行为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时间知觉是一个人人动机的关键组成部分,影响着人对社交目标的选择与追求。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的未来还很长,他们更容易追求更多的社会交往和更大的社交圈子,他们追求信息获取一类等指向未来的目标,这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是有帮助的。因此,很多年轻人的朋友圈,不仅仅是发一些生活的照片和感悟,也会转发很多信息类、知识分享性的状态。
而年长或者更为年老的人,他们更能够体会到未来的时间是有限的,他们更倾向于去体验当下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未来。他们更加在意质量而不是数量,对于发朋友圈也是如此。泛泛地去发很多朋友圈状态,尤其是一些带有争议性的,未被证实的,虚无缥缈的信息在他们看来意义不大。
可以大致把人类社会交往动机分为两类,工具性与情感性(需要强调的是不带要道德评价)。工具性并不是说就一定非常功利,而是指偏向于注重物质、注重帮助、注重发展。而情感性指偏向于注重精神、注重体验、注重感悟。对于年龄越大的人,社会交往的选择偏向于情绪性,他们会把时间花在与少数的几个亲密朋友交往,而不是把时间用来和各种各样的普通朋友交往。
文:陈武 | 壹心理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