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怨恨的情绪反应模式,若指向个体外部,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特别是亲密关系;如果指向个体内部,会导致某种心身疾病,比如甲亢,也许就跟怨恨的情绪积压有关系。
怨恨的情绪体验
怨恨的情绪,根源于内在愿望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挫败感。比如说,婴儿感到身体太热而发出哭啼。她的需求是获得适应的温度环境;她当然也应该得到满足。但是,恰恰是这个但是,那个不足够好的妈妈,或者听不到婴儿的哭啼;或者漠然地忙自己手头的事情;或者相当然认为婴儿饿了把奶头送到婴儿嘴边。婴儿一次次的失望、痛苦,然后在内心但形成了“坏妈妈”的烙印,便对坏妈妈心生怨恨。久而久之,这个幼年的经验模式,就变成了稳定的个体情绪体验模式。
在怨恨的情绪体验中,通常伴随夹杂着无助、恐惧、愤怒。首先是无助,遇到事情时,感到自己没有能力应对,便心生害怕。然后,在感到害怕的时候,似乎觉得自己快要死掉了,便恐惧死亡的到来。归根到底,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貌似死神就站在身后。比如,脆弱的婴儿,不适宜的温度,对她来说,真的可能就是致命的威胁。寻求依赖与保护,是弱小者的天性。遇到困难,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寻求保护以及寻求被照顾照料的倾向。对婴儿来说,被周到照料,本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可惜的是,那个照料保护自己的人,时常不能敏锐而准确地提供回应。或者根本就是木然漠然的回应,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回应。要求被照顾,这还不足以产生怨恨,怨恨的产生,是随之而来的失望和愤怒。
不仅如此,之所以失望而怨恨,还有夸大的自恋因素,那就是认自己的需求,本就理所当然地应该得到满足。就像婴儿饿了,冷了,困了等等生理上的需求,当然是需要被满足的。伴随生理需求的心理需求,似乎也应该得到百分百的满足。总之,那种自恋的感觉就是,我是无所不能的,所有的要求都应当被满足的。那么,由此,必然会在现实中遭受更多的挫败。
不肯接受现实的无奈,然后把没有得到满足的原因,归罪于他人。是因为他人的原因,才让自己受挫的。是他人的不好。有了这样的认知,便对他人心生怨恨了。
几个因素累积起来,遇到困扰,便会在内心执着地期待他人能够完美地照顾自己,不肯接纳现实的挫败,便在生活中不断上演并体验怨恨的情绪。
怨恨的情绪反应
怨恨更多表现在内心冲突之中。它并不能像暴怒一样,被充分地指向外部进行发泄;也不太可能完全指向内部,来攻击自己。而是更多在二者之间进行徘徊,并产生大量的心理能量消耗。
在怨恨的情绪体验中,个体因为倍感挫败,那种被保护被照料的愿望,渐渐变得突兀而迫切。强势而且没有余地,要求迅速而且必须得到满足。你越是不能满足我,我就越是不肯罢休。不能马上被满足就不行;不被满足更是不行。于是,在夸大的自恋的促动下,暴发出咄咄逼人之势。这就是怨恨情绪指向外部的一种反应方式。
不仅如此,过度的反应,还会把没有责任义务满足自己的人,泛化成为必须满足自己的人;甚至还会在没有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前,就期待他人明白而且主动满足自己。这当然会遭受更大的挫败。这对亲密关系,当然会产生巨大的杀伤力,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
问题是,在个体无意识地使用怨恨的情绪反应模式时,个体并不能够了解是自己的反应模式引发了副作用,而是常常无意识地归罪于他人。
归罪他人,那么就会常常抱怨或者指责他人。这个部分是个体能够觉察到的,因为个体会经常体验到被攻击。所以,个体会隐忍未发内心的怒意;或者会转向归罪于自己,开始攻击自己;或者在怨恨他人与责备自己这者之间冲突。
也就是说,常对他人心生怨恨的人,通常也怨恨自己。比如说怨恨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或者不够努力才怎样怎样等等。举例说,错过了一个美丽的风景,怨恨的人,如果不抱怨别人,那就会悔恨自己。悔恨自己天生倒霉,运气不好等等。
总之,在怨恨的情绪体验和反应模式中,个体经常处于负面的情绪感受中,健康的生命能量常常被消耗。久而久之,便会产生躯体上的疾病。也就是说,怨恨其实是一处不良的情绪模式,它直接危害着个体的身心健康。
怨恨情绪反应模式,起源于早年特定的情绪体验模式,随之,个体把这种情绪体验模式,演化成为一种稳定的情绪、思维及行为的反应模式。这当然是个持续的过程,而且是个无意识的过程。那么,觉察并打断这个模式,就是生命焕发光彩的时候。
文|王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