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和推:两种动力系统的比较
2014-12-30
文/恳谈李
学生的学习态度大致上可以有两大类,一类命名为“我要学”,另一类“要我学”,由此产生的学习动力特征,前者是主动性,后者是被动性。
它的主被动正好与语法学中的主动与被动语态相一致。在“我要学”中的“我”,是“要学”这个动作谓语的主导者,因此就是“主语”;而在“要我学”中,这个“我”则是“要学”的动作的承受者,因此就称为“宾语”了。如果“宾语”要求提前,原来的句式就变成了“我被要求去学”。此时的“我”虽成为“主语”,却由于动词“要学”前不得不加上了“被”字,所以也就成了“被动语态”。在作文里我们时常要避免出现过多的被动语态。
人生的动力系统由两种不同性质的力所构成,一种称为拉力,一种称为推力。拉力是由个人前面的某种东西与之相吸而产生的引力;推力则由个人身后的某种东西与之相斥而产生的斥力。
理想常常是一个拉力;现实常常是一个推力。
理想是美好的,所以能吸引人去为之而奋斗;现实是丑陋的,同样也能排斥人的惰性,驱策人进入竞争,使你不得不努力奋斗。
在顺境中,我们常常由理想来引导人生;在逆境中,我们常常要以现实来鞭策自我。
一个从学校里刚出来的青年人,适应社会的困难常常也集中反映在他的动力系统的转化上。在学校这个所谓比较少受现实污染的地方,大量的教育属于理想主义的,所以, 以“拉”为特征的动力系统已比较稳固,一旦走入社会,这个拉力一下子难以被认同,高妙的理想立即需要接受冷酷的现实检验,“拉”向“推”变化,“推”向“拉”挑战,当事人就可能无所适从了。他们的感慨大约是:美总是脆弱的,理想虽美好,但一点也不符合现实!学校教育的误区在于,在进行理想教育的同时没有进行相应的现实教育,没有让受教育者清楚的认识其异同,认识到其转化规律。理想是主观的、理论的,现实是客观的、实际的,理想转化为现实是需要过程的。
有句话说得好,人是“一半天使一半魔鬼”。那“拉”那我们走的,就是“天使”了;而那“推”我们走的,则是“魔鬼”。
很多时候,我们还真是因为天性的贪婪(自私)、懒惰(闲散)以及嫉妒(敌意)不得不接受“魔鬼”的驱策呢。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形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每个生存者都为生存压力所迫,只能日夜不停奔走,至于前面是什么,已经顾不及太多了,也没有时间深思熟虑。要是停下来稍稍喘一口气,就感到有可能被后来者所超越,所淘汰。这样的压迫感之下,能不养成所谓的“A型性格”吗?那种性格之下,时间就是生命,人生就是赶场。一百年太久,只争朝夕。心血管系统问题就特别突出了,而在大量的强迫症中,这类性格的比例大幅上升。
两种动力关系到对人生的两种不同的根本性认识,“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而这两个命题,其实还谈不上“认识”,只不过是一种历千年而不衰的争论,发展到目前依然处于“科学假设”阶段,公说公理,婆说婆理,尘埃未曾落定。东西方文化的明显区别,似乎就在于:东方民族喜欢善的假设,而西方,则倾向于恶的假设。在东方,真正社会学理论一直不曾出现,出现的只是连续不断的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构想,“太平天国”“大同世界”的理想在人民心中的地位无以复加,每每为了理想甚至可以忍辱负重,可以含辛茹苦,一再寄望于人性中善的因素,靠梦想生活;而西方,则立足于现实主义的理性,提倡研究问题,讲求效率,积极推进科学昌明,从社会制度的变革到社会理论的发展,都呈现为紧紧地抓住人性恶的因子之特点,力求超越与完善。泾渭分明的两条道路之下发展出两种大相径庭的文明,其趣各异,相得益彰。
基于这样的不同假设,管理学上也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的管理风格,“X理论”与“Y理论”。前者就是“推”之论,后者则是“拉”之论。推者,认定人是经济动物,人就是贱,不让他好好工作,他就会偷懒,就会磨洋工,所以要加强制度管理,加强纪律,加强硬性的规定,要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要滴水不漏例行公事。要找到一个有效的办法,比如竞争上岗、聘任制、承包责任制等来推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时候的人,被推定为“蜡烛胚”,“不点不亮”,只有通过有效的处罚才能避免人们的惰性恶性膨胀,管理上的严苛,近似于“军队管理”或“监狱管理”。而拉者,则假定人有一种奋发向上的本能,总是自觉地努力追求“自我实现”,现其善的一面,不会无缘无故不做事。所以这种理论之下的管理,就比较松散,强调人性为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觉性,不勉为其难,而要顺其自然了。有人称为“俱乐部管理”方式或“茶巴管理”。后来横空出世发展出了一个“Z理论”,声称只有灵活而“权变”地运用这两种已有的理论到复杂的管理环境中去,才有可能取得比较好的管理效绩。看来,这才是相对真理。
理想主义者提供的动力是一个比较自觉、高尚的、长远的动力;而现实主义者提供的则是功利的、实惠的、现时的动力。拉,吸引,理想化,持久,带来平和的心态;而推,则是排斥,处罚,短暂,急功近利。但只有推,才是目前普适于大众的管理方式。“魔”还是比较常见而流行,“圣”还是比较稀罕而高贵。精英文化层以圣为主导,大众文化层则以魔为动力。我们不能只顾埋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在教育工程中我们不能忘记了只教“拉”不教“推”,那样的话,只会产生“高分低能”、心理畸形儿。现实的教育必须加强。丑与美、伪与真、恶与善共存的现实,越早被教育-受教育双方认知,越能防止教育的偏差。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心理动力结构中“自我”“本我”“超我”三位一体的“超我”就是激励系统的主角。这个超我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理想”,另一是“良心”,前者就是“拉力”后者则是“推力”。良心就是讲究处罚的,意即“如果我不这样,我会遭到……的报应”。而理想,则是“我想成为……的一个人”的心理动力。它在前面引导,是通过模仿、向往等机制起作用的。良心是通过若要违背就必然受到惩罚的害怕、焦虑乃至恐惧而达到的一种自我限制,而理想则引起人的生长成熟。做自己想做的,而不是“应该”做的,“必须”做的,更合乎人的自然本性。“人本主义”脱颖而出,应运而生,分化成了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拉”与“推”相辅相成,殊途同归,一起构筑人生动力的最佳拍档。
转引自http://wo.psycofe.com/128573/2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