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心理自助  >  心理知识  >  正文

精神健康困扰美国大学生

发布时间:2006-04-05 00:00    作者:    来源:     访问次数:

精神健康困扰美国大学生

2006-04-05

这样的数据或预测颇为骇人:20%的抑郁症患者最终以自杀结束生命;而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事实上,多数人在一生中至少会患一次抑郁症。而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现在日益有“低龄化”的趋势,蔓延到了年轻的大学生当中。美国《新闻周刊》等媒体近日报道了这一问题。
四成美国大学生有精神健康问题
以往,孩子离家去读大学,父母要担心的事有不少:孩子的学业,孩子会不会想家,孩子会不会交友不慎等。现在,有个新问题日益成了美国父母的心头之忧:孩子的精神健康问题。
自杀是美国15至24岁年轻人的第三位死亡原因,是大学生的第二位死亡原因。根据精神健康机构估算,近年来,美国每年都有超过1100名大学生自杀,而受到精神疾病折磨的学生就更多了。美国大学健康协会2003年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40%以上的美国大学生表示,自己每年至少有一次“感到沮丧,以至于无法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30%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患有焦虑症或抑郁症。
目前,有相当多的美国人认为,大学并未对学生的精神健康问题采取充分的应对措施。2004年1月,哈佛大学的学生报纸《深红色》推出了一个在校内引发强烈反响的系列报道。该报道断言:占压倒多数的哈佛学生受到精神健康问题的困扰,由于校方的帮助措施存在诸多不足,哈佛学生正面临一场“深入的精神健康危机”。
大学吓怕了想招“坚如磐石”的学生
既然现实如此严峻,精神健康就不可避免地成了大学招生时需要考虑的问题。美国东海岸一所高中的升学顾问说,2003-2004招生周期(指一次秋季入学和一次春季入学)他遇到的招生人员中,有两所学院的工作人员明确表示,要招一个在情绪上“坚如磐石”的班级―――既为了预防学生自杀,也为了让学校里疲于奔命的心理医生能缓口气。
麻省理工学院的招生主任玛丽里.琼斯也说,她希望录取那些“情绪上有复原能力”的学生。“要是我们觉得有个人一次考砸了就会精神崩溃,我们就不会录取他,”她说,“每年有这么多孩子进大学,他们知道自己必须努力才能出类拔萃。但你看看,有那么多孩子现在正在接受精神治疗。如果为了完成学业,你必须严重依赖药物,那么,麻省理工这样的地方并不适合你。”
琼斯对新生提出这样的要求,是有原因的。2000年4月,麻省理工学院的大二学生伊丽莎白.希恩在宿舍里自焚身亡。她的父母起诉校方,索赔2700万美元。希恩的父母称,希恩生前曾多次向校方、校医和舍友透露自己的自杀念头,而校方却一直没能向她提供周到的精神病监护,也没有将她的情况通知父母。希恩父母聘请的律师说:“要是学生吸毒或酗酒,学校早就毫不犹豫通知家长了。而在精神健康方面,他们就觉得没啥值得大惊小怪了。”
问卷、校医加热线 大学防病多管齐下
由于美国的大学对新生的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招生环节中,学生们必须表现得完美无瑕,才能打动招生人员。很多家长一直刻意隐瞒孩子的精神问题,至少在孩子拿到入学通知书之前是这样的。
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新生家长收到学校寄来的问卷,上面有这样的问题:“你希望学校向你的孩子提供怎样的精神健康服务?”这类问题着实不易回答。
而在学生自杀率较高的大学,这类问卷调查显得尤其有必要性。2003至2004学年,纽约大学共有4名学生跳楼自杀。因此,校方采取了数项措施来帮学生应对精神问题。
纽约大学的新生在入学前,学校都会去信,询问他们有何特殊需求、是否正在服药、是否正在就医等等。现在,该校的校医每周一次去学生宿舍,造访那些事先做了预约的学生。学校管理层希望,校医走入宿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让学生在对话时心情更加舒适。
除此之外,纽约大学还开通一条24小时的精神健康热线。要是电话交谈不管用,在得到学生默许后,热线将派一名顾问或校警前往学生的宿舍进行帮助。
美国一半大学没有执业精神病医生
纽约大学的方法,也许已经是美国的大学所能提供的最细致周到的精神健康服务了。美国几乎每一所大学都有一个精神咨询办公室,但匹兹堡大学教授罗伯特?加拉赫(他主持一项每年一次的针对大学精神咨询机构的调查)说,差不多一半的美国大学,连一名有执业资格的精神病医生都没有。也就是说,在这些大学,学生无法从校医那儿开到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处方药。因此,有严重精神问题的学生,只能到校外就医,甚至退学就医。
有的学校向学生提供不限次数的精神健康服务,而医生短缺的学校则规定,每年每个学生约见学校精神病医生的次数不能超过8次或10次。对于那些每年只有一两次因为想家、失恋或成绩不好而需要找医生倾诉一下的学生来说,这点限额已经足够了。而在那些问题严重得多的学生看来,却又显得太少了。
来源 :华夏心理网